
2026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4 *修辞立其诚/*怜悯是人的天性 基础过关练 一、教材衔接 1.下列对课文《修辞立其诚》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文章开头说明了“修辞立其诚”的来源,并对“诚”这个主要概念作了解释。 B.“诚”就是“实”“真”,在我国古代哲学中,只有道家讲究“真”,并与“伪”相对。 C.张岱年认为“立其诚”包括多层含义,既包括学说、言论、文章,也包括为人处世。 D.发挥人的主体性的前提是认识的客观性,表达自己的真实见解是“真”的起码要求。 2.下列对《怜悯是人的天性》原文内容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文章开篇提出自然状态中的人类没有善恶之分,除非从生理意义上以能否帮助保护自我的生存的品质作为区分标准,为后文否定霍布斯的观点做铺垫。 B.霍布斯“人天生是恶人……以为他自己是整个宇宙的唯一的主人”的观点错误的原因之一在于忽视了欲望是社会的产物,这不是野蛮人对自我保存的关心中所具有的。 C.文章运用了大量事实论据来证明怜悯心是人的天性,关怀、友谊也是对特定对象的持久怜悯心的产物。 D.卢梭认为哲学使人与世隔绝,智慧和理性使人变得冷酷无情。因此要回归自然情感,远离理性。 3.《修辞立其诚》第9段引用《汉书·儒林传》的话,其用意是什么 (3分) 4.《怜悯是人的天性》中“在谋求你的利益时,要尽可能不损害他人”,这句话强调了什么 (4分) 二、语用综合 (2025湖南长沙长郡中学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20分) 汉语句式严谨周密而又灵活多样,可供我们选用。人们也总是选用最恰当的句式来表达,这就是所谓炼句。而要把句式炼好,又必须考虑到句式所在的语境,句式的选用是被语境制约着的。当句式和语境高度适应的时候,句式的修辞艺术就会达到高峰。 一篇文章应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所谓“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所以上下文中的任何一个词语、句子、段落都可以成为其他词语、句子、段落的语境。为此,写作中的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布局谋篇的问题,也就和语境发生一定的联系了。只有适应了语境, ① 。朱自清的《绿》,以“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开头,又以几乎完全相同的语句结尾,使所说的得到强调。这两段话互为语境,首尾呼应,因而相得益彰了。段与段之间的过渡,自然必须服从于事物本身的逻辑,不能( )。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利用或者说创造某种语境,使得其间的过渡更为自然,衔接更为紧密。 语言形式总会有一些多义现象的,如某些词语具有几个不同的意义,某些句式允许几种不同的分析。这是语言的正常现象,也是语言能够以少(语言形式)言多(意义内容)的重要原因。 ② ,因为多义形式一经出现在某一特定的语境之中,就只能有一种理解,不像“歧义”那样义有两歧,影响确切的表达。因此,我们使用多义的语言形式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它所在的语境,这样才能正确地理解它、使用它,否则会招致误解或者造成歧义。语境不但使多义的语言形式“创造一个现在的价值”,从修辞的角度说,语境还使多义的语言形式创造一个修辞的价值。 语句的言外之意,一般都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