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一、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 通过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社会动荡、私学兴起),理解经济基础变革(铁器牛耕推广)推动上层建筑(思想文化)发展的规律。 认识百家争鸣是奴隶制瓦解向封建制过渡时期的思想反映,体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时空观念 在时间轴上定位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识别百家争鸣主要思想家(如孔子、老子、墨子、韩非)的活动年代。 通过地图标注主要学派发源地(如儒家—鲁国、道家—楚国),理解思想传播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史料实证 运用《论语》《道德经》等原文选段、孔子见老子画像石拓片、马王堆帛书等图文史料,实证各学派核心主张。 通过分析“韦编三绝”“稷下学宫”等史事,培养从史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历史解释 解释百家争鸣中“争”的含义(学派辩论、观点碰撞),并分析其反映的社会问题(如战争频繁、秩序重建)。 评价各学派思想的进步性与局限性(如墨家“兼爱”的平等观 vs 法家专制集权),并强调其后世影响。 家国情怀 感悟孔子“有教无类”、孟子“大丈夫”精神等思想对中华传统美德的影响,增强文化自信。 体会思想多元碰撞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培养开放包容、理性思辨的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孔子、老子的核心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百家争鸣的主要学派(儒、墨、道、法、兵)主张及代表性人物; 百家争鸣的背景和影响。 难点: 抽象哲学概念(如“道”“仁”)的通俗化理解; 各学派思想的异同比较及其现实意义。 三、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情境激趣】 材料呈现: 图片:孔子见老子画像石拓片(两人作揖对话场景),配字幕:“春秋晚期,两位智者相遇!他们的思想为何影响千年?” 提问: “如果穿越回春秋战国时期,你会选择追随哪位思想家?为什么?” 学生活动: 自由发言,初步表达对思想家的印象(如选择墨子因“兼爱”或孔子因重教育)。 教师引导: “答案或许藏在今天的课堂中!让我们一起走进‘百家争鸣’,揭秘古人的智慧大乱斗!” (二) 新课讲授———【分层探究】 思想之源:时代背景与私学兴起 材料呈现: 图片:表现西周分封制崩溃→春秋争霸→战国兼并,突出“礼崩乐坏”“士人崛起”。 图文材料:稷下学宫复原图+简牍书写场景(引用课文“学在官府格局被打破”)。 问题链: 问题1:战国时期社会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预期回答:社会剧烈动荡、战争频繁,旧制度瓦解,新制度确立。 问题2:为什么思想家能“百家争鸣”? 预期回答:私学兴起、士阶层活跃、统治者需求人才(如稷下学宫)。 思想之星:主要学派主张与影响(创新活动:“学派代言人”角色扮演) 分组任务:将学生分为5组(儒、墨、道、法、兵),抽取“学派卡”(含核心主张、代表人物图片及影响关键词)。 活动步骤: Step1:小组研读课文对应段落,整理关键词(如儒家“仁爱”、墨家“兼爱”),并谈谈该学派的影响(教师提供补充资料)。 道家: 材料一:老子的生平记载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记载:“老子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聃,曾经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 材料二:《道德经》原文选段 《道德经》第一章:“道,可以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叫出来的名,就不是永恒的名。” 《道德经》第二章:“天下人都知道美是美,就有了丑;都知道善是善,就有了恶。所以有和无互相生成,难和易互相成就,长和短互相比较,高和下互相倾斜,音和声互相和谐,前和后互相跟随。” 《道德经》第三章:“不推崇贤能,使百姓不争夺;不珍爱稀有货物,使百姓不偷盗;不显示可欲之物,使百姓心不乱。因此圣人治理天下,使百姓心灵空虚,肚子吃饱,意志减弱,筋骨强壮。”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