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018251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学设计

日期:2025-10-25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65次 大小:301054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19课,北朝,政治,北方,民族,交融
  • cover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学目标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和北魏孝文帝改革,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根据2022年课程标准、2024版教材和学生学情制定学生学习目标。 1.阅读《淝水之战示意图》,讲述淝水之战的基本过程;了解淝水之战后北方的政治局面。(时空观念) 2.分类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的影响;理解北方民族大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知道北朝政权更替的过程和重要史事,初步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理解“北朝”这一概念的基本含义。(唯物史观) 教学重点 :北魏孝文帝改革 教学难点:北方民族大交融的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利用新教材导言导入,配书上配图。嘎仙洞就在本地区,许多学生了解看过,贴近学生生活,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淝水之战 环节一:研学讨论 小凤和几个好朋友暑期一起到安徽淮南县研学,在寿县的古城墙上发现了“淝水古战场”的石碑。他们进行了讨论,请你也加入讨论: 1.淝水之战的交战双方是谁? 2.为什么说淝水之战对后世兵家的战争观念和决战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 1.观察地图:小亮在观察历史地图时,发现与东晋对峙的北方政权是“十六国”,你能帮他解释其中的历史内涵吗? 东晋与十六国形势图 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地区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 前期:西晋灭亡———383年淝水之战 后期:383年淝水之战———439年北魏统一北方 ◆ 2.研读史料:前秦为何能实现统一北方大业呢? 史料:苻坚重用汉人王猛,军国大小事务全都依靠他处理。王猛辅佐苻坚,外修兵革,内崇儒学,劝课农桑,教化百姓,使前秦很快兵强国富。苻坚曾对王猛说:“你日夜勤劳,处理万机,我就像周文王得到姜太公,可以整年悠闲了。”然而,在攻伐东晋一事上,苻坚未能听从王猛生前反对伐晋的意见,一意孤行,大举南下,最终遭受淝水之败。 原因:学习汉族先进文化,锐意改革,重用贤才,国力大增。 ◆ 3.读图学史:制作淝水之战相关史实的卡片。 读图方法指导: 1.看图名 2.看图例 3.看图注 4.将图中信息与课文内容进行对比 时间 383年 交战双方及兵力 前秦(30万)VS前秦(8万) 经过 晋军要求秦军后退,以摆开战场决战,秦军后退阵脚大乱,晋军乘机进攻 结果 前秦失败,北方陷入分裂混乱 东晋统治局面稳定,社会经济发展 ◆ 4.观察连环画:你能讲讲有关淝水之战的成语故事吗? “抽鞭断流”是中国古代的一个著名典故,出自《晋书·苻坚载记》,与前秦皇帝苻坚有关。 东晋时期,前秦苻坚统一北方后,企图一举南下消灭东晋,统一全国。当时前秦兵力强盛,苻坚自恃兵多将广,对伐晋充满信心。他在与大臣讨论时,骄傲地说:“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意思是,凭借自己众多的军队,把马鞭投入长江,都能阻断江水的流动。然而,苻坚的轻敌和战略失误最终导致失败。公元383年,淝水之战中,前秦大军被兵力远少于自己的东晋军队击败,苻坚本人也中箭逃亡。 “抽鞭断流”后来常被用来形容兵力强盛、气势浩大,但也暗含着骄傲自大、轻视对手终将失败的警示意味。 草木皆兵出自淝水之战。典故内容:前秦皇帝苻坚率领大军南下攻打东晋,在淝水(今安徽寿县一带)与晋军对峙。开战前,苻坚登寿春城观察晋军阵容,见晋军军容严整、士气高昂,连八公山上的草木,在他眼中都像是列队的晋兵(“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淝水之战中,前秦大军溃败,士兵们惊慌失措,一路上听到风声和鹤的叫声,都以为是晋军追来了(“风声鹤唳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