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中国四大名亭 滁州的醉翁亭 杭州的湖心亭 北京的陶然亭 长沙的爱晚亭 今天,我们就一起跟随作者张岱,来到湖心亭欣赏雪景! 12 湖心亭看雪 解 题 “湖心亭”在杭州西湖中的一个小岛上,交代了赏雪的地点。“看”是欣赏、观赏的意思,“看雪”点明了事件。 标题简洁明了,点明文章主要内容。 第一课时 1.识记拏、毳、芥、沆砀等字词音形义,并记住作者张岱相关文学常识。2.熟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义。 3.初步领略雪后西湖美景,感悟作者超凡脱俗的文人雅趣。 学习目标 作者介绍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背景资料 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后,大举南下。张岱避居浙江剡溪山。在此期间,他写下了《西湖梦寻》和《陶庵梦忆》,书中主要追忆了当年风月繁华、故国往事,凡记叙过去的行踪皆用明朝纪年。《湖心亭看雪》就是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 读一读 拏 更 毳 凇 芥 喃喃 毡 强 崇 祯 沆 砀 更 定 衣 雾 一 铺 饮 有此人 ná ɡēnɡ cuì sōnɡ jiè nán zhān qiǎnɡ chónɡ zhēn hànɡ dànɡ ɡènɡ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停顿。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 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 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西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时左右,我撑着一叶扁舟,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第一人称,代“我”。 消失。 都。 这。 鸟兽的细毛。 晚上8时左右。 撑(船)。 拥,裹,围。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白汽弥漫的样子。 【译文】(湖上)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像小草一样微小的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全。 指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 比喻细微,微波。这里指像小草一样微小。 罢了。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 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 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面对,向着。 沸腾。 哪能。 尽力。 还。 等到。 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旧时对士人的尊称。 客居此地。 船夫。 小声地不断念叨。 【译文】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人已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在烧酒,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说:“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饮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客居此地。等到下了船,船夫低声嘟哝道:“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同相公一样痴的人呢!” 余住西湖( )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 ( ) 古义:我 今义:剩下 古义:还 今义:更加 古义:竭力,尽力 今义:勉强 古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