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3.2原子的结构 教学设计 学科: 化学 授课年级: 九年级 讲课题目:3.2原子的结构 章节名称 第2课时 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学时 1 课标要求 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是一种模型化的方法 了解原子核外的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了解典型元素(稀有气体、金属和非金属)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点 内容与学情分析 内容分析 1.《原子的结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的内容。从内容上看,本书知识比较抽象,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是一个跳之前按。从内涵上看,可以帮助引领学生走进科学探究的领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对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思维观价值很大。 2.本节课对核外电子排布以及核外电子得失与化学性质关系的学习为之后离子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 学习重点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的探究及离子结构示意图 学习难点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的探究 学情分析 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们对于化学知识以及物质的宏观认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但对物质的微观结构还没有太深入的认识,学生在化学学科中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这一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强烈的好奇心,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学生对本课的学习有一定的困难,本节课基于发现史设计课程,不断设计冲突,体现了人类探索知识的过程,也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观,让学生自己跟着科学家的脚步构建原子结构模型,即容易记忆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培养学生勤于思考、敢于质疑、严谨求实的科学观念。 学习目标 1.了解核外电子排布的基本规律; 2.能准确画出前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3.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运用比较归纳的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 学生课前需要做的准备工作 知道原子的构成以及粒子之间的关系 学习策略 小组合作,自学指导 学习 环节 学习任务设计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落实目标 导入 新课 引入: 在上本堂课之前我们来回顾一下之前所学的知识。最开始,道尔顿提出原子论,他认为原子是一个实心的球体。直到他的学生汤姆生发现了电子。提出啦,枣糕是原子结构模型。后来卢瑟福用阿尔法粒子轰击金箔。发现金原子中心有一个极小的核,命名为原子核。那原子还是实心儿的吗?原子是由哪两个部分构成的呢? 如果把原子比作一个体育场,那么原子核就像体育场上的一只蚂蚁,那么小。原子核处在很大的一个空间里。电子就在这个空间里做高速运动。 通过原子发展史,学生思考并跟教师一起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知识: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而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其中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中子不带电。每个核外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 帮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对新知识产生熟悉感,亲切感,降低陌生度。 环节一 探究活动一: 同学们想一想,我们能不能用所学的知识画一下你心中的原子结构图是什么样的呢? 碳原子质子数为六。让学生自主在学习单上画出心中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并四人为一组,讨论出一张最好的呈现出来。 猜想: 原子核内的?电子是动的还是静的? 卢瑟服行星轨道模型 思考 画图 小组汇报 以探究问题入手,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大学生的参与面儿。 教师及时点拨,使学生及时意识到自己思维上的误差,使学生求知欲往高涨,为下一步探究活动奠定了良好的氛围。 知道学生阅读教材: 氢原子只有一个电子,可以在核外的空间里做高速运动,那么氧原子的核外有八个电子,他们在运动的同时,会打架碰撞吗?电子的核外排布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科学家波尔提出了一个想法--电子分层排布。在原子核的周围每一层中的电子都在自己的区域里运动,这样他们就不会发生碰撞了。 自主阅读教材54页第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