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学习目标 1、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表达。 2、掌握修辞手法的辨析,学习修辞类诗歌鉴赏答题方法。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 张孝祥(1132-1170),字安国,号于湖居士,乌江人,南宋词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张孝祥状元及第,由于上书为岳飞辩冤,为权相秦桧所忌,诬陷其父张祁有反谋,并将其父下狱。次年,秦桧死,授秘书省正字,其仕途浮沉不定,三起三落,年老时辞官还乡。 张孝祥善诗文,尤工于词,其风格宏伟豪放,为“豪放派”代表作家之一。 时人评:天上张公子,少年观国光 知人论世 《念奴娇·过洞庭》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读词入境 请同学们利用5分钟时间完成预学案的内容 诵 入 境 读 把 词 眼 握 念奴娇·过洞庭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张孝祥 把握词眼,诵读入境 你认为本词的词眼是什么? “澄澈” 赏 悟 怀 景 诗 同 行 意 任务一:赏自然之美 让我们乘一叶小舟,观洞庭之景,赏自然之美。结合诗句,说说洞庭湖美在哪里? 为何用“风色”而不用“风声”?请你代入这两个词反复朗读,体会其中的差别。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风声”二字风有强弱、方向之分,可是没有颜色的区分,但是敏感的诗人是可以感受到风色的。 李白在《庐山谣》中写道“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描绘洞庭湖上万里无云、水波不兴的景象。 读之洒然,令人向往不已。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近中秋” “更无一点风色” “洞庭青草” 美在万里无云、水波不兴 点明地点,照应题目“过洞庭”; 点明时间; 营造了天高气爽,风平浪静,玉宇澄清的环境氛围。 思考:这句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玉鉴琼田”:比喻,在月光下如同镜面和玉石一样。 形容湖水 的明净光洁。 “三万顷”:夸张,极言湖面之广阔。 一大一小的对比中,展示出洞庭的浩淼和开阔,也衬托出词人豪迈的气概。 比喻夸张 对比 美在明净、开阔 在这晶莹、明净、广阔的世界中,作者独驾一叶扁舟,轻盈,灵动,飘然如纵一苇。你想到了学过的课文中哪句话与它意境相似? 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在这晶莹、明净、广阔的世界中,作者独驾一叶扁舟,轻盈,灵动,飘然如纵一苇。颇有自然造化为我所用的意味,有力地衬托出诗人的豪迈气概。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这两句明点月华星辉,暗写波光水色,表现了上下通明的境地,仿佛是一片琉璃世界。 美在水天辉映、上下通明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思考:如何理解“表里俱澄澈”的含义? 这一句是全词的主旨所在,点明洞庭秋色美就美在“澄澈”上。通过描写周围的一切,从天空到湖水,上上下下都是透明的,没有一丝儿污浊。这是表里如一的美,是光洁透明的美,是最上一等的境界了。同时,这句话又不仅仅是写景,还寄寓了深意:凸显了一种极其高尚的思想境界,诸如光明磊落、胸怀坦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等。 难与君说的“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