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99898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教学课件(共25张PPT)

日期:2025-11-05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62次 大小:709320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20课,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变化,教学课件
  • cover
(课件网) 二战后初期社会主义大发展有着怎样的机遇?20世纪末又面临怎样的挑战?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通过了解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1.成就 (1)经济:二战后,苏联取得了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巨大成就 (2)科技:相继爆炸了原子弹、氢弹;1957年,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3)教育和生活水平也有很大提高。 2.问题 (1)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没有变化, (2)农业、轻工业落后的局面没有改观。 (3)个人崇拜盛行。 类别 1940年 1952年 钢 1800万吨 3440万吨 煤炭 1.65亿吨 3亿吨 石油 3100万吨 4700吨 电力 480亿千瓦 1190亿千瓦 五年计划期间(1946—1950)用于整个工业的基本建设投资额中,用于机器制造工业的占87.9%,用于轻工业的仅占12.1%。机器制造业的指标提前超额完成了,而轻工业只完成计划规定的80%多,未达到战前水平。1950年农业产值只相当于1940年的99%。 ———陆南泉《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史论》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一)苏联的发展 2 政治上:高度集权,个人崇拜 苏联 模式 1 所有制结构:单一公有制 经济上: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工业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二)苏联的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1)内容 角度 改革措施 政治 经济 农业 工业 思想 ①平反冤假错案 ②强调集体领导(反对个人迷信) ③改革干部制度(轮换制与任期制) ①加大农业投入,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 ②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 ③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自主权 打破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下放部分权力,扩大地方企业自主权)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二)苏联的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2)效果(作用): ①注入某些市场经济成分,取得了一些成效。 ②推进农业的发展,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有所增加。 ③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 (3)问题(局限): ①经济体制: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比例仍然严重失调 ②思想混乱: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全面科学的分析,造成严重的后遗症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二)苏联的改革 2.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1)内容: 经济: ①在工业领域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 ②扩大企业自主权; ③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 军事:与美军备竞赛,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 思想:后期树立个人迷信,专断作风严重 根据经济改革的要求,凡实行新体制的企业,国家下达给企业的指令性计划指标,由原先的30项减少了9项。同时,给企业在支配和使用生产资料、生产经营活动以及企业内部管理和分配等方面以更多的自主权,努力促使国家利益、企业利益、工作者个人利益的有机结合。 —摘编自周尚文等《苏联兴亡史》 勃列日涅夫大肆宣扬自己的政绩;给自己颁发各种勋章奖章。1991年版吉尼斯世界纪录称勃列日涅夫是“世界获奖章最多的人”,他拥有的勋章与奖章共达200多枚,死后在送葬行列中为他捧胸章与奖章的军官达44人之多。(被称为“红色沙皇”)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二)苏联的改革 2、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2)评价 勃列日涅夫改革实际上是在计划经济体制的框架内,……以行政手段为主,经济手段为辅来管理经济。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在当时曾一度取得了明显效果,促进了苏联经济的发展,使苏联的国家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在其执政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