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99914

14《唐诗五首》课件(共51张PPT)

日期:2025-10-01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29次 大小:6779570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唐诗五首,课件,51张,PPT
  • cover
(课件网) 第 三 单元 新课导入 ①初唐时期: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陈子昂 ②盛唐时期:李白、杜甫 ③中唐时期:白居易 ④晚唐时期:温庭筠、李商隐、杜牧、韦庄等 1.唐诗可以分为 、 、 、 四个时期。这三个时期的代表人物你知道哪些? 初唐 盛唐 中唐 晚唐 “唐诗”知识知多少 2.唐诗的派别有哪些? 山水田园诗派 边塞诗派 现实诗派 浪漫诗派 本节重点 本节重点 学习目标 结合课下注释,了解诗文大意。 2 学习《野望》《钱塘湖春行》,结合相关背景,体 会诗歌的意境,领会诗歌的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 3 诵读诗歌,了解律诗的特点,领略律诗的韵律之美。 1 第一课时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一般说来,律诗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应是对仗句。律诗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说来,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音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音相对。此外,也有十句以上的律诗,称“排律”或“长律”。 夯实基础 文学常识 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 “起”,首联以叙事为主,要点题并交代人、事、物,以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承”,就是第二联承接第一联的意思,或写景,或叙事,会展开来写,是首联的延续与延伸; “转”,表示诗意转折、变换,会由事及人、及景,或由景及情、及理,总之要另辟蹊径或变换角度; “合”,就是全诗的收结,以议论、抒情为主,要点明题旨。 律诗的诵读一般要读出诗的节奏。五言诗常是二三拍或三二拍;七言诗常是二二三拍。 夯实基础 文学常识 夯实基础 初读感知: 欣赏《野望》情境诵读: 1.注意字词读音 2.注意断句和节奏 夯实基础 欣赏《钱塘湖春行》情境诵读: 1.注意字词读音 2.注意断句和节奏 自由朗读 夯实基础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全班分为5/10组,每1/2大组选定一首诗歌进行解读。 组内全员通读全诗,整体感知诗歌。 理解诗题,诗题是诗歌的眼睛,理解题目的意思有助于理解诗歌内容。 交流讨论,逐句疏通诗意,遇到有阻碍的字词查看注释或查阅工具书。 各组选派一位代表,用自己的话把诗歌大意说给大家听。 结合课下注释,展开联想和想象,说说五首诗歌的大意。 过程安排 课堂活动 合作探究一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地名,今属山西万荣。作者弃官后隐居于此。皋,水边地。 小牛。这里指牛群。 傍晚。薄,接近。 徘徊。 泛指猎获的鸟兽。 比喻隐居不仕。 诗意疏通 成果展示 课堂活动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牛群返回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驰过我的身旁。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诗意疏通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指传说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