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秋学期第一次质量抽测 九年级 语文参考答案 1.(10分)①欲渡黄河冰塞川 ②将登太行雪满山③但愿人长久 ④千里共婵娟⑤沉舟侧畔千帆过 ⑥病树前头万木春⑦先天下之忧而忧 ⑧后天下之乐而乐⑨天生我材必有用 ⑩千金散尽还复来(错字、多字、少字该空都不给分,每空1分) 2.(1)渝 滩 háng (3分) (2); (分号)(1分) (3)示例:有晴空也有风雨 有坦途也有荆棘(2分) (4)D(2分) 3.(1)示例:自强不息是指在逆境中坚守志向,通过自我超越、坚韧不拔的努力主动担当,不怨天尤人,持续提升自我的奋斗精神。(2分) (2)示例:原有基础上,每天进步(或“增加”)一点点和每天退步(或“减少”)一点点,结果差异很大。这告诉我们,成功需要长时间的坚持和积累,只有不懈努力,才能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3分) (3)示例:全红婵以最差训练条件起步,每日400次跳水的坚持让头发泡黄,7岁逐梦,14岁便奥运夺冠破纪录。她用拼搏证明:自强不息,是困境中的敢为人先,是日复一日的全力以赴!(3分) 4.公始分延州兵为六将/训练齐整/诸路皆用以为法(2分) 5.(1)离开 (2)能忍受 (3)留给 (4)像(类似) (4分) 6.(1)范仲淹所到的地方,敌人不敢侵犯。(2)日后(他)担任要职时,完全践行了这些主张。(4分) 7.示例:①“岂”是难道的意思,表反问语气,②范仲淹虽遭贬谪但不以为意,放逐路上有山水为伴并不孤苦,③表现出内心坦荡,胸襟旷达。(3分) 8.将范仲淹“遗宰相书,极论天下事,他日为政,尽行其言”与诸葛亮“草庐始见昭烈数语,生平事业备见于是”类比,意在通过诸葛亮“未出茅庐而定天下计”的远见卓识,衬托范仲淹“豪杰自知之审”(清楚自己的志向与能力),表明其在守孝期间已胸怀天下、规划政事,且执政后践行所言,展现了与诸葛亮比肩的政治远见与实干精神,突出其“弘毅之器”(坚毅的才能)。(3分) 9.示例:纪昀“行求无愧于圣贤,学求有济于天下”的评价,是指范仲淹的行为无愧于心、符合圣贤标准,学问与实践能造福天下,堪称“有体有用”(有内在品德、有外在功业)的大儒。“行无愧圣贤”:材料一“危言迁谪”“忠信平生心自许”,可见其因正直敢言被贬却坚守忠信,行为符合圣贤“正道直行”的准则;材料三“先忧后乐之志”,彰显其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无愧圣贤之德。“学有济天下”:材料二他在延州“分兵训练”“筑城垦田”,使“贼不敢犯”“熟羌归业数万户”,以实干安定边疆、造福百姓;材料三“遗宰相书极论天下事,他日为政尽行其言”,将学问与治国实践结合,真正做到经世济民。总之,范仲淹内有“忠信”“先忧后乐”之“体”,外有安边利民、践行理想之“用”,故纪昀赞其为“古之所谓大儒”。(6分) 10.D(3分) 11.赞同。充分说明“社恐”的人可能会自卑、内向,但自卑、内向的人,并不一定就是“社恐”,所以举这个例子太有必要了。(3分) 12.①过度自我审视,在公众场合尽量降低自己的存在感;②很多青少年已经习惯了“自我轴心”式成长;③不够自信和缺乏与人沟通的技巧是造成“社恐”的主要原因。(3分) 13.示例:细读四则材料,四则材料按“现象呈现(材料一)→概念界定(材料二)→原因分析(材料三)→解决方案(材料四)”进行排序,层层递进,逻辑严谨,不可调换。(3分) 14.好奇打量; 肃然起敬; 充满仰望和崇敬; 萌发眷恋 (4分) 15.“新生代”表面上指折断的枝干长出新枝、新芽,实际上指抗风桐具有新生的力量,体现抗风桐生命力的顽强。(意近即可)(3分) 16.以旁人的口吻叙述,更加真实可信,勾勒出符名友的生活经历,表现了他热爱海岛坚守海岛的共产党党形象。(4分) 17.A原因:这句话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语势逐渐增强; 热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