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005157

3.3 DNA的复制教学设计(表格式)

日期:2025-11-13 科目:生物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57次 大小:46549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DNA,复制,教学设计,格式
  • cover
教学设计 课题 第3章 第3节 DNA的复制 课型 新授课 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知道DNA是双螺旋结构,并且已熟知DNA分子的结构特点,但是对于遗传物质是如何复制的,不得而知,“DNA的复制”主要包括对DNA分子复制的推测、DNA半保留复制的证据和DNA的复制过程三个部分,本节课将DNA结构贯穿于DNA的复制过程,也可巩固之前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等方面的内容,是学习生物变异内容的基础。 2.课标解读 (1)大概念:遗传信息控制生物性状,并代代相传。 (2)重要概念:亲代传递给子代的遗传信息主要编码在DNA分子上。 (3)次位概念:概述DNA分子通过半保留方式进行复制。 3.学情分析 在必修一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染色体是由蛋白质和DNA组成,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以及D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结合必修二第3章前两节,学生已经清楚的知道DNA的结构,此时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接受DNA复制内容的知识基础。 高一的学生已具备了初步的科学素养,但个体之间存在差异,分析、推理、比较和归纳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本节课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重难点的突破,着力拓展学生科学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促进与其他知识的联系。 高一学生刚接触高中生物不久,还未形成主动思考和探究思维习惯,少数学生不善于与他人合作学习、教师应充分引导、适时鼓励,组织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交流,提高合作学习的效果。 4.教学目标 生命观念:能概述DNA分子复制的过程及特点,理解DNA复制的条件和半保留复制的生物学意义。 科学思维:通过讲解DNA半保留复制的实验证据,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推理、归纳、培养学生科学理性的思维。 科学探究:运用同位素标记法探究DNA分子的复制,通过实验过程更深入地理解假说———演绎法的内涵。 社会责任:加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领悟科学研究的能力。认同技术的进步在探索遗传物质奥秘中的重要作用。认同人类对遗传物质的认识是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 5.学习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运用假说———演绎法探究DNA的复制方式。 (2)DNA复制的条件、过程和特点。 教学难点 (1)运用假说———演绎法探究DNA的复制方式。 (2)DNA的复制过程。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情景导入教师活动 (教学环节中呈现的学习情境、提出驱动性问题、学习任务类型等) 萤火虫因DNA复制错误而获得了发光的能力,这可谓是一个美丽的错误! 那么,DNA复制错误时常发生吗?DNA在细胞中是怎样复制的呢?让我们带着疑问走进今天的新课———《DNA的复制》。学生活动 (学生在真实问题情境中开展学习活动,与教的环节对应) 学生观看视频,激发兴趣,并思考问题。 设计意图:视频导入,引起思考,激发学习兴趣。环节二:对DNA复制的推测教师活动 1.半保留复制 (1)提出者:沃森和克里克 (2)假说内容:DNA复制时,DNA双螺旋解开,互补的碱基之间的氢键断裂,解开的两条单链分别作为复制的模板,游离的脱氧核苷酸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通过形成氢键,结合到作为模板的单链上。 (3)特点:新合成的每个DNA分子中,都保留了原来DNA分子中一条链。 2.全保留复制 假说内容:是指DNA复制以DNA双链为模板,子代DNA的双链都是新合成的。学生活动 认真聆听教师讲解,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一】小组合作,用红色磁条表示亲代DNA链,用蓝色磁条表示子代DNA链,预测半保留复制和全保留复制后第二代DNA中两条链的组合情况。 小组代表进行展示。设计意图:创设科学探究情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亲历科学家的探索过程,有助于学生达成对知识的深刻理解。环节三:DNA复制方式的实验证据教师活动 过渡:上述两种假说的区别是,子代中母链和子链的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