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东创新高级中学2026届毕业班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 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考古学中,地层剖面考古的理论主要是地层学。根据地层学原理,越在上方的地层,时期越晚。如图是某地层剖面示意图。关于③所代表遗存的说法最可能正确的是( ) A.未出现明显阶级分化 B.时间上介于五帝后期 C.出土陶器以彩陶为主 D.地点上位于辽河上游 2.有学者把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与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并将第一个阶段形容为“满天星斗”,第二个阶段为“月明星稀”,第三个阶段为“皓月凌空”。与“月明星稀”的形容相类似的是( ) A.原始群落的分布形态 B.部族林立的邦国形态 C.早期国家的基本形态 D.大一统国家典型形态 3. 武丁多次派妇好统领军队参加征伐战争。妇好多次征募军队,创下商代一次征兵数量的最高纪录;她亲自主持庄严神圣的祭祀,代表商王室祭祀列祖列宗。这反映出商代( ) A. “维德菲薄,不明于礼乐” B.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C. “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 D. “先王有服,恪谨天命” 4.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普适性的思想,如老子认为“道”是万物本原,孔子的“仁”相较于“礼”能覆盖社会所有成员,法家认为一切应以“法”为评判标准,墨家则主张“兼爱”“尚贤”等。这种普适性思想的出现( ) A.源于对理想社会秩序的追求 B.反映了血缘继承关系的崩溃 C.是持续探索自然世界的结果 D.有利于华夏认同观念的发展 5.下图是汉初藩封的历史变迁图。这一变迁( ) A.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加强 B.揭示了土地兼并严重 C.反映了“推恩令”的成效 D.表明了人口大量增加 A.限制了郡国守相的行政权力 B.保障了地方长治久安 C.提高了对地方监察的有效性 D.导致了三公权力膨胀 7.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纪传体史的本纪和列传往往成了传主人物的家谱家传,如《魏书》《宋书》等几乎在每个所记人物之下,附记其兄弟子孙达数十人,并充斥着对这些人物的家诫、门风、艺业、风度等的描述和颂扬。这表明,魏晋南北朝时期史书的撰写( ) A.受到门阀政治的影响 B.打破了传统的史著体例 C.强调史学的资治功能 D.以褒贬历史人物为目的 8.下图是绘制于中唐时期的敦煌榆林窟第25窟壁画《弥勒经变》(局部)。《弥勒经变》采用“异时同图”的手法,将农民扶犁春耕、秋季收割和扬场等农业生产场面在同一画面中呈现,还表现出弥勒世界“一种七收”“人寿八万四千岁”等内容。这主要反映出( ) A.中唐时期经济的繁荣兴盛 B.当时的社会现实与理想追求 C.统治者推行三教并行政策 D.当地自耕农经济的发展状况 9. 《唐六典》是我国现有最早一部会典,颁行于开元年间。其卷一在叙述三师、三公和尚书令后,有一条注文为“自太师已下,皆古宰相之职,今不常置,故备叙之”。这反映出《唐六典》颁行时( ) A. 相权威胁皇权 B. 三省六部制臻于完善 C. 实施群相制度 D. 法律儒家化程度加深 10. 南宋官员范成大在《桂海虞衡志》中记载道,两广地区有“识且可食”的水果仅55种;成书于元代的《大德南海志》则列举了两广地区64种有名有识的水果。这一变化体现了( ) A 两广山区加速开发 B. 两广与外界交流频繁 C. 农业技术飞跃进步 D. 农业商品化程度加深 11. 清朝的地方大员总督和巡抚往往同驻一省会,职权互有重叠,互不统属,都有向皇帝上奏的权力,经常出现督抚不和,互相攻讦,致使对方下台的局面。这一制度设计( ) A.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 B.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 C.体现了治理水平低下 D.反映出清朝吏治败坏 12.中国历代都没有“全权大臣”,各种事件“均须据实陈奏,听候谕旨遵行”,任何官员不得“擅自专主”。1841年璞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