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B(解析】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明清时期,全国各地的农村市场迅速发展起来,除了数量上的增长,墟 市开放频次也呈现密集的趋势,市场交易频繁,这些现象与清代农业生产结构发生的变化(如经济作物的 种植等)所带来的农副产品种类和数量的增加有着密切的关系,故选B项;材料说的是明清时期全国农村 市场的发展,不能得出长途贩运的兴起,排除A项;材料主旨与政府管控和专业化市场无关,排除C、D 两项。 10.D【解析】依据材料可知,相较于16世纪,17、18世纪中国金银比价急剧扩大,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 开辟后,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大量白银流入,使得中国金银比价扩大,D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当时海外市 场对中国商品的需求量不断扩大,而非货币需求,排除A项;造成金银比价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是中外贸 易的发展,而非闭关锁国政策,排除B项:金银比价扩大,白银相对黄金贬值,体现了中国白银总量的增加, 无法得知当时中国整体经济的发展情况,排除C项。 11.A【解析】据材料“此皆政教之过也”“西洋立国以政教为本”“而忘其本”及所学可知,刘锡鸿认为中 国的纲常伦理是“本”,郭嵩焘认为西方政教是“本”;两者分别从传统政治制度和西方政治制度的角度进行 救国,故A项正确;郭嵩森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表达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诉求,排除B、D项;据“而惟骛心 于凶器之末何欤”及所学可知,刘锡鸿代表封建顽固派,其反对向西方学习,排除C项。 12.C【解析】“东南督抚接触”“若英舰不入长江,则鄂督力任保护”“闽浙总督许应骙…《福建互保协 定》”等,可得出这是东南督抚与帝国主义妥协,体现东南互保,发生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选C项。 13.D[解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北洋政府由中立、观望到向德奥两国宣战,据所学知识可知,北洋政府这 一立场的变化,主要是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趁机扩大在华势力,北洋政府对此深感忧虑,为了抑 制日本的扩张,决定加入协约国,希望通过参与战争来提高国际地位,从而制约日本在华势力的发展,D项 正确;1917年张勋复辟后,段祺瑞以“再造共和”姿态就任国务总理,掌握北洋政府实权,而段祺瑞有着日本 的支持,属于政府亲日派,排除A项;袁世凯称帝失败后,北洋军阀混战和割据,政治上分崩离析,排除B 项;虽然国内民众对北洋政府加入协约国有一定的支持,但并非主要原因,排除C项。 14.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五四运动中,青年学生冲锋在前,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阶层广泛参 与,形成了全国范围内的群众运动。这种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参与,体现了中国人民在民族危机面前意识的 觉醒,是“全面觉醒”的重要表现,B项正确:五四运动具有爱国主义性质,但它主要侧重于政治诉求的表达 排除A项;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 治力量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侧重于革命领导权的变化,不能涵盖“全面觉醒”所包含的各阶层广泛参与等内 容,排除C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在五四运动之前就已经开始,比如新文化运动后期李大钊等人对马 克思主义的宣传,并非是五四运动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排除D项。 15.C解析】材料显示中共通过国民党中央农民部推动“二五减租”(经济让步)和吸收开明士绅(政治 联合),旨在减少地主抵制、扩大农民支持,这符合国民革命时期“巩固统一战线”的目标,故C项正确;国民 革命以“打倒列强除军阀”为中心,农民工作是辅助,排除A项;农民自卫军受国民党名义领导,中共独立武 装始于南昌起义,排除B项;土地革命(没收分配土地)始于1927年,此时仅为减租,排除D项。 16.B[解析】根据材料数据进口商品中棉纱及棉织品比重从1920年32.4%降至1936年1.7%,同时钢 铁和机械进口比重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