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州中学2025级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 历史试卷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C B D D B C A C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B C C A B A D A C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B A B B D B C A A C 1.【答案】A【解析】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是翻土用的农业生产工具,碳化稻谷证明已种植水稻,说明当时已从事农业生产,故选A项;干栏式房屋是中国南方地区以竹木构筑的架空建筑形式,最早可追溯至距今约7000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但题中图片中未呈现干栏式房屋相关内容,无法得出“住在干栏式房屋中”,排除B项;仅从骨耜和碳化稻谷,不能得出以捕鱼狩猎为主,排除C项;材料所给图片没有人工饲养家畜相关物品,不能证明能人工饲养家畜,排除D项。 2.【答案】C【解析】鸡叫城遗址中部分墓葬葬式和陶器具江汉平原特色,且其建筑工艺与石家河文化遗址存在关联,这表明早期长江中游不同文化之间存在一定交流,故选C项;长江中游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尚未出现统一国家形态,材料仅体现文化元素共享而非政治整合,且早期国家形成需更复杂社会结构(如二里头文化),排除A项;材料虽提及江汉文化影响,但未排除洞庭湖文化反向传播可能,建筑工艺关联更支持双向互动而非单向辐射,排除B项;墓葬随葬品差异(玉器、多件陶器vs少量陶器)表明社会分层已出现,而母系氏族公社早期通常无贫富分化,油子岭文化距今5500年可能已进入父系氏族或更晚阶段,排除D项。 3.【答案】B【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在夏商周的遗址中,都发现了源自良渚文化的玉器,这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反映,故选B项;良渚文化对后世文明发展有影响,“主导”夸大了良渚文明的作用,排除A项;良渚文化时期处于父系氏族社会,排除C项;良渚遗址在长江下游,排除D项。 4.【答案】D【解析】略 5.【答案】D【解析】略 6.【答案】B【解析】周武王在牧野之战后,为有效统治新征服的商朝核心区域和安抚数量庞大且心怀不满的商遗民,同时防御东方未臣服的夷族部落,采取了分封制,将王室成员、功臣和先代贵族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以此巩固周朝统治,故选B项;神权制在商朝较为突出,周朝虽保留天命观,但更注重德治和分封等政治手段,而非单纯依赖神权,排除A项;宗法制主要是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系政治联系,无法直接解决对新征服地区和未臣服部落的管理问题,排除C项;邮驿制是周朝的通信和运输系统,用于军事和信息传递,但并非解决商朝遗民和未臣服部落问题的主要政治抉择,排除D项。 7.【答案】C【解析】三家分晋事件中,周王室正式分封韩、赵、魏为诸侯,看似延续分封制,但晋国作为姬姓封国被异姓大夫瓜分,违背了分封制的宗法血缘原则,体现了分封制的衰落和破坏,故选C项;中央集权制始于秦朝,此时尚未出现,排除A项;贵族世袭特权在战国时期仍存在,三家成为新诸侯后世袭延续,并未被废除,排除B项;周王室分封三家是被迫承认既成事实,显示其权威进一步衰落,而非加强,排除D项。 8.【答案】A【解析】略 9.【答案】C【解析】略 10.【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战国墨家代表墨子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还提出“尚贤”的政治主张,故选D项;战国儒家代表荀子主张隆礼重法,注重等级秩序,与社会成员“兼爱”不符,排除A项;战国时期道家代表庄子崇尚逍遥自由,与材料“下级完全听从上级命令”不符,排除B项;战国时法家代表韩非主张法治,控制臣民,体现中央集权政治主张,与材料“统治者是通过‘尚贤’选取的有德之人”不符,排除C项。 11.【答案】B【解析】略 12.【答案】B【解析】据所学可知,孔子提出“为政以德” ,意思是统治者应以道德进行统治,在当时 “礼崩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