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宾市金秋实验学校高三年级9月试题 姓名:_____班级:_____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公元前712年,滕侯、薛侯去拜见鲁隐公,薛侯以“先封”为由要求行礼位置的次序在前,滕侯反驳说:“薛,庶姓也,我不可以后之。”于是,鲁隐公安排滕侯在先。鲁隐公的做法( ) A.改革了晋谒礼仪 B.激化了嫡庶矛盾 C.破坏了分封制度 D.维护了宗法秩序 2.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多次巡行天下,考察多地风情,往往刻石记功,如琅琊石刻载:“上农除末,黔首是富”,“尊卑贵贱,不逾次行”,“以明人事,合同父子”等,顾炎武指出“秦之任刑虽过,而其访民正俗之意固未始异于三王也”,这表明秦朝( ) A.重建西周等级制度 B.重视整顿社会风俗 C.确立儒家意识形态 D.首创重农抑商政策 3.汉代淮南王刘长驱逐朝廷委派的王国丞相等官员,请求自行任命,得到文帝准许。有人议论:依汉律,王国丞相等职位空缺,应由朝廷任命,皇帝此举实际有违朝廷律法。这则材料可以论证( ) A.汉承秦制弊端初显 B.郡国并行制的危机 C.以法为教受到冲击 D.七国之乱的必然性 4.唐朝时,朝廷中出现了一种颇具特色的用餐形式,官方称为“会食”。它起源于太宗时的廊下食。政事堂会议中未决的政事,可在会食时进一步讨论;严肃议政中的争执,也能通过共进工作餐的方式调和分歧、统一认识。据此可知,唐代宰相会食制度( ) A.契合了三省体制的运行逻辑 B.构建了权力监督的全新机制 C.促进了政务处理的协同高效 D.颠覆了传统决策的固有模式 5.安史之乱后,“河南、山东、荆襄、剑南有重兵处,皆厚自奉养,王赋所入无几”。德宗建中年间,中央将以前各地的非法赋敛,包括急备供军、折估、宣索、进奉等予以承认,同时中央派遣黜陟使,“与观察、刺史约百姓丁产,定等级”。这一举措旨在( ) A.限制土地兼并 B.保障国家财政收入 C.削弱藩镇势力 D.推动小农经济发展 6.北宋初年,宋太祖推行“枢密掌兵籍、虎符,三衙掌诸军,率臣主兵柄,各有分守”的军事制度。宋太宗时期,“每岁命官,常不下数千”,且“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凯歌而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及矣”。这些现象反映出宋朝( ) A.军队战斗力显著提升B.科举制度走向僵化C.崇文抑武的治国理念D.中央集权趋向弱化 7.元代从事海上贸易的商人分为两类。一类是从事“官本船”贸易的商人,称“斡脱”。所谓“官本船”即由政府给船给本,选人经营,所得之利官取其七,经营人得三。除此之外,政府还给予低息贷款。另一类是下海牟利的私商,称“舶商”。这表明,元代( ) A.政府鼓励海外贸易B.外贸税成为国家主要税源C.商人社会地位提高D.对外征伐的政策有所调整 8.明初,官方画像《明太祖坐像》中朱元璋身着龙袍,方面大耳、天庭饱满、仪态威严,符合传统帝王相的标准。明中后期,民间渐现朱元璋的怪异画像,如《异相图》中呈现“五岳朝天”之貌(额头、下巴、两颧骨突出)。清朝修《明史》时,延续了部分夸张描述。对此解释最合理的是( ) A.时移势易下历史叙述的重塑 B.社会经济发展促使认知改变 C.中央集权下现实需要的推动 D.思想领域出现了反封建倾向 9. 表1 1818—1835年中国白银的流动净额(单位:百万比索) 年份 白银进口 白银出口 白银流动净额 1818—1820 19.31 9.42 +9.89 1821—1825 26.13 5.12 +21.01 1826—1830 12.72 25.68 -12.96 1831—1835 5.17 24.98 -19.81 表1可用于佐证清朝( ) A.关税主权的丧失 B.长途贸易的兴盛 C.闭关自守的动因 D.统治危机的显现 10.1684年,清廷在东南沿海开设榷关,负责接待外国来华商船。次年,朝廷在广州设立了洋货行,挑选“身家殷实之人,愿充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