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红色十校”26届高三第一次联考 历史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仰韶文化分布范围以黄河中游为中心,包括今陕西、河南、山西等多地,与图中中原文化区的空间范围和 核心区域契合度高,A项正确:二里头文化主要分布在豫西和晋南地区,以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为典型,分布范 围相对狭窄且集中在特定区域,远小于图中中原文化区所涵盖的范围,排除B项:龙山文化分布范围主要为黄河 中下游地区,但它在地域上更广泛且有自身独特的分布格局,相比之下,其与图中中原文化区呈现的特定区域 (如陕晋豫邻境等)的贴合度不如仰韶文化,排除C项:河姆渡文化主要分布在今浙江余姚河姆渡一带,与图中 以黄河流域为主体的中原文化区地域完全不同,排除D项。 2.【答案】C 【解析】中央通过规范诸侯国官制、收回治理权、削减官员设置等措施,逐步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减少了诸侯国的 自主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C项正确:“推恩令”是汉武帝时期为削弱诸侯势力推行的政策,核心是允许诸侯王 将封地分给子弟,使诸侯国越分越小。材料中景帝的措施是直接削减诸侯权力和官制,无法体现“推恩令”的酝 酿,排除A项:秦朝实行郡县制,无诸侯国: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等,各项制度与秦朝制度有明显差异,且材 料未体现汉初基本沿袭秦朝制度,排除B项:“与民休息”强调善待百姓、宽刑薄税,材料与百姓没有直接关系: 且这些措施旨在打击诸侯不是主动的“与民休息”政策,排除D项。 3.【答案】D 【解析】隋朝人口高峰到隋唐之际人口低谷:隋朝后期,隋炀帝的暴政引发大规模农民起义,各地军阀也纷纷割 据,国家陷入战乱,社会动荡不安,大量人口或死于战乱,或流离失所,导致人口急剧减少,出现人口低谷。隋唐 之际人口低谷到唐朝前期人口高峰:唐朝建立后,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措施稳定政治局势,如唐太宗开创“贞观之 治”,推行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等政策,社会逐渐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同时还有外流人口回归以及境外人 口内迁等情况,使得人口快速增长,出现人口高峰。唐朝前期人口高峰到唐朝后期人口高峰:唐朝中期发生了 “安史之乱”,这场持续八年的叛乱使社会再次陷人大规模战乱,人口大量伤亡和流失,虽然之后人口有所恢复, 但相比唐朝前期的高峰,还是有明显下降,所以唐朝后期的人口高峰数值低于唐朝前期。综上,人口数据变化的 主要因素是国家政治局势的变动,D项正确;农业生产技术水平随着时代的推移不断地提高,隋唐时期的人口有 增有减,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提高不能解释减少的情况,排除A项;材料提到人口年平均增长率包含外流人口回归 和境外人口内迁,民族交往交融确实会影响人口流动,但武德五年到天宝十四载后,民族交往交融的大趋势未发 生能直接导致人口增长率明显改变的根本性变化,不能对应材料中因时间阶段不同产生的人口数据变化,排除 B项: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只能解释不同区域的人口差异,但材料体现的是整个王朝不同时期的人口变化情况而 非区域差异,排除C项。 4.【答案】B 【解析】南宋时期,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雕版印刷的推广普及,使书籍印刷效率提高、成本降低,这是“书肆之书 易得”的关键原因。书籍的普及推动了以理学为代表的文化内容的传播(“语录若干家”“性之言千万”“仁之言 千万”),体现了技术进步对文化兴盛的助推作用,故选B项:材料仅提及书肆售卖儒士语录,未体现“影响社会 伦理”,排除A项;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是对儒家思想的体系化,其本质是强化伦理约束,而非“思想解 放”,排除C项:材料中“编类整整”“性之言千万”“仁之言千万”体现的是理学思想的丰富与系统传播,而非“思 想混乱”,且书籍易得恰恰促进了文化传承,而非“阻碍传承”,排除D项。 历史答案第1页(共6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