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小学科学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科版)3.6 运动和能量 【教材解读】 (一)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目标 ●知道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能量有大有小。 科学思维目标 ●能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判断运动的物体是否具有能量。 ●通过比较,发现运动物体具有的能量大小不同。 探究实践目标 ●能描述小球撞击手掌的感觉,发现运动小球具有能量的证据。 ●观察木块被撞击后滑行距 离的变化,推断小球具有的能量大小。 态度责任目标 ●初步建立证据意识,并关注物体的速度和能量的关系,对运动和能量产生兴趣。 ●愿意跟同伴合作探究,能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以事实为依据开展交流研讨。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对应课程标准3 ~ 4年级学习内容“4.1 能的形式、转移与转化”中的第一点“了解生活中各种能的形式,知道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 本课内容分为四个板块。在聚焦板块,通过观察运动的足球顶起球网的现象,聚焦问题“运动的足球为什么会把球网顶起来?”在探索板块,首先,通过体验小球从不同坡度的斜面顶端释放后,撞击手掌的感觉,初步感受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再次,观察小球从不同坡度的斜面顶端释放后撞击木块滑行的距离,认识和理解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并且坡度越大,小球滚落后具有的能量越大。研讨板块,通过提问及研讨,引导学生关注判断物体具有能量的证据,分析运动物体具有能量的大小,从而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以及分析和判断能力。拓展板块,通过认识更多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的现象,进而对“能量”有更全面的认识。 三年级学生,在生活中对能量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已经在使用“能量”这个词。他们听说过光能、水能、风能等,但是在他们的认知中,对于“能量”的理解还不够系统。正因为能量的概念是抽象的,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通过观察具有能量的物体所产生的一些现象来认识和理解能量是比较合适的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研究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 难点:观察并描述物体运动和能量之间的关系。 (四)教材解读 本课情境:运动的足球把球网顶起来了,引导学生关注运动的足球具有能量的现象。 聚焦:通过观察并描述运动的足球顶起球网的现象,思考:运动的足球为什么会把球网顶起来?充分暴露学生的前概念,同时,引出科学词汇“能量”一词。 探索1:为探索2作铺垫。在此活动中,学生用手体验从不同坡度的斜面顶端释放的小球滚落并撞击手部的感觉。首先,感受到运动的小球具有能量;其次,发现仅凭自己感受,无法科学准确地判断运动小球的能量大小。 探索2:小球从不同坡度的斜面顶端释放后滚落并撞击木块,观察木块滑行的距离,认识和理解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并且能量的大小各有不同。 “我的发现”的完整的表述是:斜面坡度越大,小球释放点的位置就越高,木块被撞击后滑行的距离就越远,说明小球的能量也越大。但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普遍认知水平较低,只要学生能表述为“坡度小,小球能量小;坡度大,小球能量大”,教师也应及时给予肯定。 研讨1:探索1中手被撞击后的感觉,以及探索2中木块被推动的现象,都是小球具有能量的证据。 研讨2:探索2中测得的木块被推动的距离各不相同,说明小球具有的能量有大有小。研讨中,教师要追问“你是如何判断的?”以此培养学生有依据地发表观点的意识,并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运动和能量之间的关系。 研讨3:教师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经验,让学生用举例的方法表达自己的观点。也可以先分析拓展部分的例子,拓宽学生的思路。 拓展:教材呈现的例子内容丰富,具有结构性,涵盖了生物体、固体、液体和气体,且涉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是有利的、中性的、有害的这三类,能帮助学生拓宽思路。 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追问“我们的证据是什么?”引导学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