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010942

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日期:2025-10-01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34次 大小:173425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广东省,答案,扫描,试题,历史,月月
    龙川一中高三年级9月份历史考试详细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B D B B A A A C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A D D B C 1.【答案】A【解析】薛家岗文化一期纹饰与马家浜文化相同,四期器物组合与龙山文化相当但具自身特征,表明文化通过交流吸收外来元素并发展成新类型,体现了新石器时代文化在互动中演进,故选A项;“万邦时代”指新石器晚期部落联盟阶段,薛家岗距今5500—5300年属中期,材料未体现政治形态,排除B项;一体化趋势暗示文化统一,但材料强调薛家岗自身特征和新类型,显示多样性而非统一,排除C项;“月明星稀”格局应该是西周时期的政治特征,排除D项。 2.【答案】B【解析】从材料看,陶器以黑陶为主且有蛋壳陶等精美器型,石器磨制精细包括农业工具和狩猎工具,骨器如骨针、骨鱼钩工艺精湛,建筑遗迹显示定居生活,这些表明龙山文化时期经济活动包括农业、手工业、狩猎和渔业等多种形态,呈现多元特征,故选B项;社会分工明确需要专业工匠或阶层证据,材料仅物品精美但未直接证明分工明确,排除A项;审美观念多样如陶器装饰但非材料主旨,经济多元才是核心,排除C项;农业生产有石铲、石刀等工具,但石箭头、骨鱼钩表明狩猎渔业并存,农业未绝对主导,排除D项。 3.【官方答案】D【官方解析】春秋时期,后统的政治秩序发生变动,但宗法制仍发挥重要影响。在滕侯、薛侯晋谒顺序之争中,鲁隐公按嫡庶关系支持滕侯的主张,维护了 宗法秩序,故D项正确。题干中鲁隐公安排的是晋谒顺序,没有改革晋遏礼仪,故A项错误。题干中没有显示鲁隐公的做法所产生的影响,故B项错误。题干中没有涉及分封制,故C项错误。 4.【答案】B【解析】秦始皇巡行刻石记功,琅琊石刻强调"上农除末"以发展农业、"尊卑贵贱"以规范社会秩序、"合同父子"以和谐人伦,结合顾炎武所言"访民正俗之意"与三代圣王一致,表明秦朝通过宣扬政策、约束行为来整顿社会风俗,故选B项;材料虽提等级秩序,但秦朝废分封行郡县,建立中央集权官僚制,本质不同于西周基于宗法分封的等级制度,排除A项;石刻中"合同父子"有儒家伦理色彩,但秦朝以法家为治国思想,推行严刑峻法,焚书坑儒排斥儒家,未确立其意识形态,排除C项;"上农除末"体现重农抑商,然该政策始于战国商鞅变法"奖励耕战、抑制商贾",秦朝继承而非首创,排除D项。 5.【答案】B【解析】淮南王刘长驱逐朝廷任命的王国官员并获准自行任命,违背汉律规定应由中央任命的原则,这反映了郡国并行制下王国势力膨胀,挑战中央集权,文帝的妥协暴露了该制度的内在危机,如王国自主性增强威胁统一,故选B项;汉承秦制弊端初显强调秦代制度问题,但材料焦点是汉代特有的郡国并行矛盾,非秦制延续的直接弊端,排除A项;以法为教指法家思想教育,材料中文帝违律是个人行为,未体现对整体法律教育的冲击,汉代律法体系仍存,排除C项;七国之乱是景帝时诸侯叛乱,刘长事件虽显示王国问题,但发生在文帝时期且非必然导致七国之乱,后者由多重因素引发,排除D项。 6.【答案】A【解析】东吴屯田制在江南地区大规模推行,组织农民和士兵开垦荒地,增加粮食生产,推动了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为后世江南开发奠定基础,故选A项;屯田制主要解决军粮供给,并未缓解东吴内部的士族与平民矛盾,反而可能因强制征发加剧社会问题,排除B项;屯田制主要针对土地耕种及税粮收取,并非基层治理范畴,无创新基层治理形式,排除C项;东吴屯田服务于割据政权自给,而非统一大业;南北统一由西晋完成,与东吴屯田无直接联系,排除D项。 7.【答案】A【解析】唐朝在640年至702年间陆续设立安西、安东、安南和北庭都护府,这些机构负责边疆地区的军政事务,体现了中央对边疆的有效控制和管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