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012265

九上 第三单元 古诗词文言文对比阅读(教师版+学生版)

日期:2025-10-02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51次 大小:14448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九上,第三,单元,古诗词,文言文,对比
    九上 第三单元 古诗词文言文对比阅读 【本单元文学常识】 记,一般指作者对现实生活中的某物或某事有所感受,然后记下来的一种(古代)文体。可以写景、叙事,多为议论。但主要目的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情怀、抱负、观念。 ◎写景状物:《小石潭记》《核舟记》(八下)等; ◎叙事:《桃花源记》(八下)等; ◎写景状物与议论抒情相结合:《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九上)。 【跨年级同字异义知识梳理】 1.固:①本来。———子固非鱼也。(七下《河中石兽》) (八下《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②顽固。———汝心之固。(八上《愚公移山》) ③必,一定。———其将固可袭而虏也。(八上《周亚夫军细柳》) 2.书:①书信。———诫子书。(七上《诫子书》) ②(军中的)文书,文中指征兵名册。———军书十二卷。(七下《木兰诗》) ③写。———乃丹书帛曰“陈胜王”。(九下《陈涉世家》) 3.安:①疑问代词,表反问,怎么。 ———尔安敢轻吾射。(七下《卖油翁》)|安求其能千里也。(八下《马说》) ②安静,安定。———安居而天下熄八上。(《富贵不能淫》) ③安逸。———死于安乐。(八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④指安身。———衣食所安。(九下《曹刿论战》) 【常见题型】 1.解释句子中的加点词。 2.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正确/错误的一项。 3.给文中画线句断句。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文言文字词解释】 1.掌握常用文言实虚字词的意思及用法,依靠日常积累进行判断。 ◎学习常用实词时,要熟记课文中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实词大多具有多义性,关键是要确定实词在特定语境/不同语境中的具体含义。 1.通假字。 即两字互相通用,读音相同或相近,但并没有实际意义的联系。如《岳阳楼记》(九上)的“百废具兴”,“具”通“俱”,全、都;“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叮嘱、嘱咐。 2.一词多义。 因为古汉语以单音节为主,一个词通常有几个不同的义项,但彼此之间往往有关联,一般由本义转移至引申义、象征义等。如: 【极】:①直到———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②穷尽,尽头———此乐何极? ③表程度深,到了极点———感极而悲者矣 ④副:最、非常、极其。《桃花源记》:“初极狭,才通人。 3.词类活用。 部分实词会因表达需要,在句中改变它原来的词性。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①名→动。如:“名之者谁名”中的“名”为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取名”。 ②名→状。如:“山行六七里”,“山”为名词,活用为状语“沿着山谷/山路”。 ③动→名。如:“或异二者之为”中“为”,动词活用为名词“(或悲或喜的)心情”。 ④形→名。如:“百废具兴”中的“废”为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荒废了的事业”。 ⑤形→动。如:“而或长烟一空”的“空”为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消散”。 ⑤使动/意动。如:“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中的“劳、饿”意为“使……劳累/饥饿”; “而不知太守之乐1其乐也”中的“乐1”意为“把……当作快乐”。 4.古今异义。 如“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交通(指道路交错相通)、无论(不用说,更不必说)、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卑鄙(指地位卑微,见识浅陋———分别是“卑”和“鄙”的意思)”。 ◎学习常用虚词时,要分清各虚词的用法:①代词,如“之、其、何”;②介词,如“以、为、于”;③连接词,如“及、则、而”; ④语气助词,如“也”“乎、 哉、焉”。 【常用方法】 针对选择题,在具体解答这类题目时,要看清题干要求,明确是要找出“词语意思相同的两项”还是“词语意思不同的两项”。在解答的过程中,可以采用: 1.代入法。把选项中词语/现代词语的意思代入句中,看是否解释得通,以此来判断异同。 2.排除法。把自己有把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