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015681

第3单元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曲折与发展—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第8讲 三国至隋唐的制度建设与社会治理(课件 学案 练习)2026届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一轮复习

日期:2025-10-02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18次 大小:184577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隋唐,统编,历史,社会,高中,2026届
    第8讲 三国至隋唐的制度建设与社会治理 ● 重点问题·突破 【核心概念】 对点演练 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均田制、租庸调制的失败,政府已经不能再把土地和农民束缚起来,这说明唐朝的赋税制度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需要进行改革,A项正确;材料并不涉及门阀士族对政府统治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所给的信息是唐朝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的变化,与“抑商”无关,排除C项;材料中未涉及土地兼并的相关信息,无法得出与之相关的结论,排除D项。 【重点探究】 探究主题一 示例一: 论题:三省六部制体现一定的分权与制衡。 阐述: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掌草拟诏令、审核诏令和执行职能,相权被一分为三,体现分化事权;三省既分工合作,又互相牵制和监督,体现相互制衡;三省六部制是中央官制,以皇权政治为中心,三省长官均对皇帝负责,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节制君权。 示例二: 论题:三省六部制促使君主集权体制完善。 阐述: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分掌草拟诏令、审核诏令和执行职能,三省分工合作,利于提高行政效率;三省互相牵制和监督,利于减少统治者的决策失误;以皇权政治为中心,利于加强皇权与中央集权、削弱相权,促使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走向完善。(言之有理即可) 探究主题二 (1)问题:均田户数较少,受足户数比例更低,实际受田数远远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数目。原因:国家政局和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愈演愈烈;私人田产的存在;政府掌控土地的减少。 (2)白居易:批评两税法不合理的征税方式,认为两税法导致钱重物轻的社会现象,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加重人民负担,主张恢复租庸调制。柳宗元:两税法导致贫富差距更大,社会问题更大,主张恢复租庸调制。 ● 选考命题·探究 【真题密接】 1.C [解析] 据材料可知,从东汉永和五年到南朝宋昇明三年,官府掌握的湖南地区户口数和人口数下降幅度很大。结合所学可知,东汉末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不断,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量流亡南下,南方豪强地主与国家争夺人口,材料中官府掌握的户口数和人口数大量减少,说明部分人口被地方豪强大族掌握,C项正确。大规模的瘟疫流行不是官府所掌握的人口数大幅减少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此时期南方相对安定,排除B项;官府组织移民可能会使人口在地区间发生流动,但通常不会导致人口总体数量如此大幅度的减少,排除D项。 2.D [解析] 据材料可知,东晋时期与西晋时期相比,参与中央决策的官员中出身高门士族的比例进一步增加。据所学可知,高门士族是中国古代政治的重要实力派。因此这一实力派在官场中实力的进一步增加无疑会对皇权构成巨大的威胁,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江南的士族擅权,排除A项;材料主旨不是豪强势力膨胀,排除B项;C项说法错误,材料恰恰反映了九品中正制盛行,排除。 3.A [解析] 材料体现了汉唐时期监察官员巡视的对象从二千石的官员到官人,从地方主官到流内品官再到内外官吏,体现巡视对象的群体不断扩大,故A正确。材料体现汉唐时期监察官员巡视对象从地方主官逐渐演变为内外官吏,不仅限于地方官吏,故B错误。材料只体现了监察官巡视范围的演变,不能体现地方行政权力的不断强化,也不能体现决策、执行、监察的权力系统已确立,故排除C、D。 4.C [解析] 北魏均田令规定,“奴从耕,婢从织”之后才能被授予田地;北齐均田令规定,奴婢如果不缴纳田税(课是指的田税),则不会被授田;隋朝规定,免除妇人、奴婢、部曲的赋税。因此得出承担赋役是授田前提,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承担课税与授田的统一性,而不是强调均田制遭到破坏,均田制被破坏表现在土地兼并日益严重,而材料并未提及北魏至隋朝土地兼并的情况,排除A项;北齐均田令规定“奴婢限外不课田者皆不输”,只是对授田后不承担赋役的情况作出规定,这并不能说明北齐奴婢不再被授田,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提及隋代废除定额租调,该说法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