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讲 三国至隋唐的经济、文化与对外交流 ● 重点问题·突破 【核心概念】 对点演练1 A [解析] 材料图示内容表明,唐朝政府在市舶使人选方面大量使用宦官,而宦官是皇帝亲信,说明当时中央意图全面控制对外贸易,A项正确;任用宦官担任市舶使不等同于宦官专权,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地方对关税控制权的争夺,排除C项;材料并非反映藩镇割据对唐朝统治的影响,排除D项。 对点演练2 A [解析] 据题干“向学生传授《论语》《孝经》《毛诗》《礼记》《尚书》《周易》《春秋》等儒家经典,地方亦设学以教育民间子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新罗王朝建立学校和传授儒家经典,是深受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A项正确;材料与重农抑商政策无关,排除B项;材料主要是从文化发展的角度分析中国儒家文化对朝鲜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只能反映中华文化对朝鲜地区的影响,而中华文化圈广泛覆盖了东亚、东南亚地区,排除D项。 【重点探究】 探究主题一 作答应主要包括三个角度: (1)从汉代江南经济区指长江以南大部分地区,唐代主要指长江中下游地区并与南方其他经济区并立等变化,体现出南方经济地位不断提高角度作答。 (2)从汉代江南经济区“商业中心城”数量少,唐代“经济中心城”数量多并呈多中心、多层次分布等变化,体现出南方经济日趋繁荣角度作答。 (3)从汉代江南经济区交通干道较少、水路欠发达,唐代主次干道增多并与大运河、海路通道构成水陆交通网等变化,体现出南北、中外经济联系加强角度作答。 (若能提取其他有效信息,并与汉唐经济发展趋势建立起联系,可酌情给分) 层次划分:(按照不同层级对每个角度的作答进行评价) 层次1:提取信息不够准确,只能与经济发展趋势建立起简单联系。 层次2:提取信息准确、完整,并能与经济发展趋势建立起密切联系。 探究主题二 表现:佛教在魏晋时期得到广泛传播;佛教著作和信徒众多;佛经的翻译作品和著述纷纷问世;以法显为代表的中国人主动西行取经和翻译佛经;出现了众多的佛学流派和思潮;形成了儒佛道三教并行的局面。意义:佛教的传播促进了中外政治、文化交流;丰富了佛教教义和儒学思想;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 ● 选考命题·探究 【真题密接】 1.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内有帐篷形象(遗物或壁画)的墓葬从东汉至魏晋南北朝及隋唐时期的分布范围不断扩大,可见少数民族地区和汉族地区的沟通和往来日益增多,即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逐步交融,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内容,无法得出经济重心的变化,排除B项;题干只展现了有帐篷形象(遗物或壁画)的墓葬的分布范围变化,未提到其他民居类型及数量占比,无法判断北方主要民居类型是否发生变化,排除C项;具有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的墓葬分布范围的扩大,不等同于边疆和内地一体化,该说法过于夸大,排除D项。 2.A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西晋到隋唐时期,由于占田制、占山护泽令的规定,大土地所有制得到发展,这就减少了自耕农的数量;而隋唐时期实行均田制,通过授田增加了自耕农的数量。所以,西晋至隋唐自耕农数量存在反复,故选A。材料内容涉及的是土地制度的变化,不能说明皇权与世族势力互相依赖,排除B;材料内容和选官制度无关,排除C;田制改革的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而非开发土地,排除D。 3.B [解析] 根据材料,从敦煌文书中所见的唐中叶以后的雇工契可以看出,契约中明确规定了工期、酬劳以及对受雇者的工作要求和违规处罚,这说明当时已经可以通过出卖劳动力来获取报酬,农民不再完全依附于土地,体现了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相对松弛,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对比,不能说明雇工经营成为主要经营方式,排除A项;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是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存在的情况,但并非材料所强调的重点,排除C项;材料一定程度上反映商品经济的发展,但“快速发展”表述不准确,材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