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017508

13《与朱元思书》跟踪学习(含答案)

日期:2025-10-03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85次 大小:1880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与朱元思书,跟踪,学习,答案
  • cover
《与朱元思书》跟踪学习 基础锤炼 1.默写填空。(4分) (1)《与朱元思书》中的第一段总写自富阳到桐庐间山水的奇异之美,“ , ”这八个字可以说是全文的纲领。 (2)《与朱元思书》中的“ , ”形象凝练地表现出富春江水疾速奔腾之势。 2.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5分) (1)天山共色 共色: (2)从流飘荡 从: (3)皆生寒树 寒树: (4)争高直指 直指: (5)泉水激石 激: 3.解释下列通假字。(4分) (1)蝉则千转不穷 (2)窥谷忘反 4.解释下列加点词。(8分) (1)绝 ①天下独绝 ②哀转久绝 ③绝 多生怪柏 ④沿溯阻绝 (2)净 ①风烟俱净 ②亭亭净植 (3)自 ①自富阳至桐庐 ②自非亭午夜分 5.解释下列词类活用现象。(4分) (1)任意东西(名词用作动词, ) (2)猛浪若奔(动词用作名词, ) (3)望峰息心(动词的使动用法, ) (4)互相轩邈(形容词用作动词, ) 课内精读 阅读《与朱元思书》,回答问题。(21分)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0分) (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2分) (2)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4分) (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4分) 7.作者用“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写山,请分析好在哪里?(4分) ★8.作者为什么发出“望峰息心”“窥谷忘反”的感慨呢?(4分) 9.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开头第①段是总写,叙写并赞叹了从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沿江两岸的奇丽山水。 B.第②段中“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一句直接描写了江水的清澈。 C.本文写出了作者对美景的感受,意在劝友人放下争名夺利之心,忘情于天地大美。 D.本文以写景为主,兼有抒情,多用骈句,韵律和谐。 拓展阅读 (一) 余年二十有五,应徽州绩溪克明府之召,由武林下“江山船”,过富春山,登子陵①钓台。台在山腰,一峰突起,离水十余丈。岂汉时之水竟与峰齐耶?月夜泊界口②,有巡检署。“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此景宛然。黄山仅见其脚,惜未一瞻面目。 绩溪城处于万山之中,弹丸小邑,民情淳朴。近城有石镜山。由山弯中曲折一里许,悬崖急湍,湿翠欲滴。渐高至山腰有一方石亭四面皆陡壁。亭左石削如屏,青色光润,可鉴人形,俗传能照前生。黄巢至此,照为猿猴形,纵火焚之,故不复现。 (选自沈复《浮生六记》) 【注释】①子陵:东汉隐士严光的字。②界口:浙江与安徽交界处也。 10.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2分) (1)惜未一瞻面目( ) (2)由山弯中曲折一里许( )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亭左石削如屏,青色光润,可鉴人形。 12.用“/”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 渐高至山腰有一方石亭四面皆陡壁。 ★13.本文和《与朱元思书》都写了山,作者在描绘其特点时运用了不同手法,请结合文章加以分析。(4分) (二) 吴均字叔庠,吴兴故鄣人也。家世寒贱,至均好学有俊才。沈约①尝见均文,颇相称赏。梁天监初柳恽②为吴兴召补主簿日引与赋诗。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敩之,谓为“吴均体”。 建安王伟为扬州,引兼记室,掌文翰。王迁江州,补国侍郎,兼府城局。还除奉朝请。先是,均表求撰《齐春秋》。书成奏之,高祖以其书不实,使中书舍人刘之遴诘问数条,竟支离无对,敕付省焚之,坐免职。寻有敕召见,使撰《通史》,起三皇,讫齐代,均草本纪、世家功已毕,唯列传未就。卒,时年五十二。 (选自《梁书·吴均传》) 【注释】①沈约:南朝史学家、文学家。②柳恽:南朝齐时诗人。 14.下面各组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皆生寒树 家世寒贱 B.好事者或敩之 好鸟相鸣 C.引兼记室 下车引之 D.使中书舍人刘之遴诘问数条 使撰《通史》 15.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