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三单元 14 唐诗五首 阅读 “唐代是诗的时代。”唐诗流派众多,名家辈出,佳作迭现,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巅峰。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唐诗,走进历史,走进情怀,去感受唐诗独有的魅力。 必备知识 律 诗 概念: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畴,因格律严密而得名。 形式特征: ①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 ②句数固定。 律诗通常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十句以上的律诗,称“排律”或“长律”。 ③押韵严格。 一般情况下,律诗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而且限押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④要求对仗。 一般说来,律诗二、三两联 (即颔联、颈联) 的上下句应是对仗句。 ⑤讲究平仄。律诗必须讲究平仄,句中每个位置上使用平声字还是仄声字有一定之规。 章法结构: 首联 (1、2 句) (起):点题,以叙事为主。 颔联 (3、4 句) (承):首联的延伸。 颈联 (5、6 句) (转):诗意转折变换,别开生面。 尾联 (7、8 句) (合):点明题旨,收束全诗。 字音识记 东皋 ( gāo ) 犊 ( dú ) 萋萋 ( qī ) 征蓬 ( péng ) 荆门 ( jīng ) 白沙堤 ( dī ) 字形辨识 暮 ( mù ) 薄暮 幕 ( mù ) 幕布 延 ( yán ) 延迟 廷 ( tíng ) 朝廷 野 望 王绩 作者简介 王绩(约 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 (今山西河津) 人,唐代诗人。 其山水田园诗朴素自然,意境浑厚,他为开创唐诗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代表作有《野望》《秋夜喜遇王处士》《醉后》《独酌》等。 文题解读 《野望》“野望”,即眺望原野。标题简洁明了,交代了写作内容表明诗歌描写的是田野的景色。 《山水图》( 局部)〔明〕董其昌作 背景探索 《野望》 诗人一生郁郁不得志,曾三仕三隐。 这首诗大约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之时。 野 望 眺望原野 题目简洁明了,交代了写作对象表明描写的是田野的景色。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地名,今属山西万荣。作者弃官后隐居于此。皋,水边地。 傍晚。薄,接近。 徘徊。 归依。 落日的余光。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我)傍晚在东皋纵目远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禵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小牛。这里指牛群。 泛指猎获的鸟兽。 采食野菜。据《史记·伯夷列传》,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在商亡之后,“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牧人驱赶着牛群返回家中,猎人骑马带着猎获的鸟兽返回家中。 举目四望竟没有一个相识的人,我只好放声歌唱来怀念古代的隐士了。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悟结构 首联: 颈联: 颔联: 尾联: 交代时间、地点 、人物行为、心情。 叙事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悟结构 首联: 颈联: 颔联: 尾联: 写望之所见景色。 写景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悟结构 首联: 颈联: 颔联: 尾联: 由外物回归自身,首尾呼应,抒发感情,收束全诗。 抒情 读首联,找找诗人“望”的时间、地点,感受诗人“望”的心境。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地点 时间 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呼应尾联,表现诗人徘徊无依的孤独心境,为全诗奠定了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