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三单元 阅读综合实践 阅读 一、人是自然之子,“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文 心雕龙 神思》),人的思想感情与自然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本单元的古诗文多有对自然美景的描写,在营造或雄奇壮丽、或灵秀多彩、或清静幽远的意境的同时,也展现了作者独特的心灵世界。以课文内容为基础,结合课外阅读和生活经验,小组合作准备一段发言,谈谈自然风景怎样激发了人的情思,情思又怎样让风景“染”上了特有的色彩。以“风景与心灵”为话题,组织一次讨论会,分享对上述问题的理解。 参考答案: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笔下“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晖。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的秀美景色,激发了他沉醉山水的喜悦之情和与知音共赏美景的自豪之感;而这些感情,又让秀美风景“染”上了愉悦、豪迈的色彩。 组织讨论会、分享对问题的理解略。 二、宋人孔武仲曾说:“文者无形之画,画者有形之文,二者异迹而同趣。”细读本单元课文,选取其中的一两个段落或一两句诗,为其配上插图,结合写景文字,对自己所选或所绘的图画作简要说明。全班同学品评、交流,选出图文结合较佳的作品,合作编辑本单元的“文画合璧卷”。 参考答案: 课文诗句: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王绩《野望》) 所配插图: 简要说明:画面展现了薄暮中的秋野静景。层层树林已染上金黄的秋色,起伏的山峦唯见落日的余晖,这是多么宁静、开阔、美丽的画面! 三、本单元所选的文言文,或于两两相对的四字句间穿插少量其他句式,或灵活运用多种句式,文章语言各具美感,读来都令人叹赏不已。反复诵读这些文章,能真切地感受文言之美。通过诵读,熟记其中的一些语句,对提高个人的表达能力也很有帮助。重读课文,从以下任务中选择一项完成。 1. 组织一次文言文诵读活动,分小组进行准备,推选代表参加班级比赛。准备时要反复诵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停顿;注意节奏、起伏、韵律,读出文中蕴含的情感;还要通过语气、语调的变化,增强诵读的感染力。 略 2. 反复品味《三峡》《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体会其用语、句式方面的特点。选择自己的一篇写景作文,回忆观景经历,作些修改,修改时灵活运用课文的词句、句式,使自己的作文带有一些文言美感。 参考答案: 游青城山 青城山,向来以清幽秀丽闻名遐迩。那日,我怀揣着期待之心踏入这片仙境。 刚至山脚,抬眼望去,山峦连绵,峰岭高峻,恍若翠屏罗列。“云作玉峰时特起,山如翠浪尽东倾”,此般美景,果真名不虚传。沿着蜿蜒小径徐徐前行,身旁草木繁茂,繁花点点,恰似步入世外桃源。 行至山腰,一泓清泉映入眼帘。泉水清澈见底,潺潺流淌,水底石子粒粒分明,间或有小鱼悠游其中。“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眼前之景,不正是这般生动的写照吗 清泉沿着山势,或缓或急,时而在石间跳跃,发出泠泠悦耳之声;时而汇聚成潭,水面如镜,倒映着周边的绿树青山。再往高处攀登,山林愈发幽深静谧。古木参天,枝繁叶茂,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洒下,形成一道道金色的光柱。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置身其中,恍若与世隔绝,尘世的喧嚣皆被抛诸脑后。耳边唯有微风拂过树叶的沙沙声、鸟儿欢快的啼鸣声以及远处传来的隐隐约约的钟声,愈发衬得山林清幽。 待登上山顶,极目远眺,连绵群山尽收眼底。云雾缭绕其间,山峰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恍若人间仙境。此时,我不禁想起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心中涌起一股豪迈之情。 俯瞰山下,村落星罗棋布,田野阡陌纵横,好一幅宁静祥和的田园画卷。 青城山的美景,如诗如画,令人沉醉。此次游历,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