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教 学 目 标 1.理解文章的观点,把握其思路,感受文章体现出来的严正立场和充沛气势。 2.思考作者是怎样选取新闻事实来支撑观点的,体会其开阔的视野和运用事实的技巧。 3.掌握新闻评论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法特点。 南京是一个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城市,是我们的六朝古都,自古繁华。我沉醉在秦淮河的烟波里,我流连在夫子庙的人潮里。今天的南京,与世界共进,正在呈现蓬勃向上的生机和力量。然而我们不能忘记,1937年南京大屠杀的惨痛历史。在那惨痛的岁月里,我们的同胞惨遭杀戮,我们的古老文明遭受蹂躏。我们只有牢记历史,不忘耻辱,才能在未来更好地捍卫和平。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课 堂 导 入 课 堂 导 入 课 堂 导 入 钟声 (人民日报国际评论) “钟声”是“中国之声”的简称,暗中蕴含有“警世钟声”的寓意,它是人民日报国际评论。 以“钟声”为笔名的国际评论自2008年11月推出后产生了较大影响。这是人民日报国际部继“国纪平”之后创立的又一新的署名评论,以正面阐述中国对一些国际问题和涉华问题的立场与主张为重点,在风格上以快速反应、尖锐鲜明见长,与“国纪平”的重大题材、深入评析形成互补。 作 家 作 品 文 题 解 读 公祭,指政府或公共团体为向英灵、逝者表示致敬、缅怀、哀悼所举行的祭奠。 写 作 背 景 1937年12月13日 侵华日军侵入南京,随后进行了长达六星期之久的的大屠杀,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最黑暗的一页。 本文选自2017年12月13日《人民日报》。 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每年的这一天国家举行公祭活动。 南京大屠杀80周年,也是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人民日报》发表此文,深切缅怀南京大屠杀中的无辜死难者,并警示世人铭记历史,勿忘伤痛,共同捍卫世界和平! 2014年2月27日 2017年12月13日 全国人大立法并按照国际惯例确定每年12月13日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并设立国家公祭鼎。 这座公祭鼎外形的每一处都有特殊含义:仅以鼎身和底座为例,重达2014公斤,石质底座重达1213公斤。在我国使用鼎来纪念南京大屠杀,体现了国家的礼仪,庄重而肃穆。 写 作 背 景 由旅日华侨捐铸南京和平大钟委员会捐资,南京金陵古艺术青铜研究所设计、铸造。 钟体外形为仿明式青铜古钟,呈深古铜色,采用中国传统的、独特的泥范工艺浮雕,完全由民间艺人手工铸就。 钟体高3米,钟纽蒲牢0.66米,采用醒狮造型。下摆口径为1.937米,钟体总重量为6.6吨。 钟名由启功先生亲笔题写。 写 作 背 景 写 作 背 景 南京大屠杀 关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罪行,你知道多少?请互相讨论交流。 写 作 背 景 南京大屠杀 在战争中,直接以平民和居民街道为目标实施空袭,突破了战争伦理的底线。 写 作 背 景 南京大屠杀 对南京居民随时随地任意杀戮之外,还对中国人,特别是解除了武装的军警人员进行若干次大规模的“集体屠杀”。大规模屠杀方法有机枪射杀、集体活埋等,手段极其残忍。 文 体 常 识 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最新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就事论理,就实论虚,有着鲜明针对性和引导性的一种新闻文体,是现代新闻传播工具经常采用的社论、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和述评等的总称,属于论说文的范畴。它以传播意见性信息为主要目的和手段,主要特征为:①导向正确;②就事论理;③新闻性强;④有的放矢;⑤科学合理;⑥便于传播。 文 体 常 识 新闻评论与消息、新闻特写、通讯的区别如下: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 消息 新闻特写 通讯 新闻评论 时效性 主要 内容 篇幅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