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穿井得一人 在中国文学宝库里,有不少诙谐幽默的寓言,你能否列举出你知道的寓言故事? 这些寓言都通过简短的故事告诉我们深刻的生活道理,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则中国寓言。 新课导入 学习目标 1.了解与《吕氏春秋》相关的文学常识,积累“国人、道、闻”等文言词语。 2.理解文章大意,把握故事内容(重点)。 3.联系生活实际,深入理解故事的寓意;个性化解读文章,学习多角度看问题的思维方式(难点)。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杂家代表著作。战国末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全书二十六卷,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一百六十篇。吕不韦(?—前235),卫国濮阳(今河南安阳滑县)人。 作者简介 1.听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整体感知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 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姓。 打水浇田。 溉,浇灌、灌溉。 汲,从井里取水。 待,等到。 凿,打。 告诉,对……说。 传播,转述。 整体感知 【译文】宋国有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浇田,经常派一个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一眼井之后,告诉别人说:“我家打井得到一个人。”有人听说了这件事,并传播开来说:“丁家打井挖到了一个人。” 整体感知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 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 命令,派遣。 介词,当“向”讲。 听到,得到。 像。 不如。 向宋国的国君报告这件事。 闻,听到,这里是“使听到”的意思。 整体感知 【译文】国都中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向宋国的国君报告了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询问,丁家的人回答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一个人来呀。”像这样听传闻,还不如不听。 整体感知 2.再读课文,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起因 (第1、2句) 误传 真相 (第3、4句) (第5句) 宋国姓丁的人家将因打井而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趣说为“穿井得一人”。 国人以讹传讹,国君询问真相。 收束全文,用议论点明文章主旨。 整体感知 1.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他家打井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 2.传话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 听成了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3.“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由此可见宋君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宋君是一个重视事情真相,对谣传不轻信的人。 课文解析 5.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4.“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最后一句在结构上,收束全文,表达对故事的看法;在内容上,运用议论的方式,点明文章主旨,简洁明了,画龙点睛。 这篇寓言告诉我们,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相信别人,也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 课文解析 5.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情况?如有,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 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不要轻信,不能盲从,不能以讹传讹。 课文解析 及其家穿井( ) 国人道之( ) 古义:挖掘、开凿。 今义:把衣服、鞋袜等套在身上。 古义:国都。 今义:国家。 古今异义 之 闻之于宋君( ) 得一人之使( ) 代词,这件事 助词,的 闻 有闻而传之者( ) 闻之于宋君( ) 动词,知道、听说 动词的使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