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题3 物质组成的表示 物质组成的定量认识 课题名称 课题3 物质组成的表示第3课时物质组成的定量认识 课型 新授课 课标要求 能根据化学式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能根据相关标签或说明书辨识某些食品、药品的主要成分,并能比较、分析相应物质的含量。 教材分析 本课时主要包括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物质中各元素的质量比、物质中元素的质量分数三大类计算。这些内容是初中阶段学生应掌握的基本计算,也是教学的重点。这些计算必须建立在对化学式意义理解透彻的基础之上,也正是由于这些计算理论性较强,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因此也是教学中的难点。 学情分析 总的来说:本课内容较为枯燥,计算步骤较为烦琐,远离学生的日常生活,导致学生不太容易完全理解和掌握。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将课堂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实际中的问题。这样做既巩固了课堂所学知识,也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同时还有利于化学科学价值的体现。 已有知识: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化学式、化合价等一些偏理论性的知识和计算过程。虽然较为简单,但是对化学相关的计算也有了一定认识。 未知知识: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物质中各元素的质量比、物质中元素的质量分数等计算。根据相关标签或说明书辨识某些食品、药品的主要成分,并能比较、分析相应物质的含量。 教学目标 1.了解相对分子质量的含义,并能利用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计算物质的组成;能看懂某些商品标签或说明书上标示的物质成分和含量。 2.通过学生间的相互讨论,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基本计算能力。 3.通过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发展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精神。 教学重点 有关相对分子质量、元素质量比和元素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教学难点 有关相对分子质量计算的应用 教学用具 教材以及多媒体辅助展示 核心素养 1.提高学生的合作与探究能力。 2.激发学生的兴趣,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方法 采用分析、对比、归纳概括的探究方法。 学习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相互交流、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回忆旧知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H2O2标签 1.化学式的含义 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学好化学能够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们在购买商品或者药品时,通常要从说明书或者标签中获得有用的信息。比如制取氧气中,我们认识了一种试剂(过氧化氢溶液)下面让我们看一下它的标签能告诉我们什么信息 化学式能够表示物质的组成,现在让我们回忆一下它具有的含义。以上这是从定性的角度认识物质的组成,那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如何从定量的角度认识物质的组成。 学生倾听,观察标签,回答问题 宏观和微观含义共4个 学生回答:相对分子质量,认真听教师分析 通过身边的事物和已有的知识入手,回忆旧知,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根据标签,初步了解相对分子质量的推导过程。 板书一 课题3 物质组成的表示 第3课时 定量认识 2.相对分子质量的推导 提出问题:分子量是什么 分析:m(H2O2)=Arm(H)×原子个数+m(O)×原子个数 Mr(H2O2)=Ar(H)×2+Ar(O)×2 解释:我们知道原子的质量很小,我们引入相对原子质量来计算;那么由原子构成的分子,质量也是非常小的,因此我们可以引入相对分子质量来表示,那什么是相对分子质量,又该如何计算呢 板书一 相对分子质量:化学式中各相对原子质量(与其原子个数的乘积)的总和 符号Mr 单位为1(省略不写) 环节二 相对分子质量的各类型计算 板书二 环节三 构成物质原子的个数比和组成物质元素的质量比 过渡 板书三 教师讲解: 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计算氧气(O2)的相对分子质量 我们查阅元素周期表,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6,那么构成氧分子的过程中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