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018581

第8单元 第19讲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课件 学案 练习)2026届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一轮复习

日期:2025-10-11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33次 大小:335250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练习,一轮,编版,统编,历史,高中
    第八单元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解放———民国后期 第19讲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 重点问题·突破 【核心概念】 对点演练 A [解析] 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李大钊思想观念发生极大变化,从主张由中流社会之有恒产者自进而造成新中心势力转变为主张建立“平民的劳动家的政党”,说明李大钊的救国理念逐渐侧重于无产阶级,适应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需要,A项正确。1917年与1921年社会主要矛盾并未发生变化,都是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之间的矛盾,排除B项;新社会阶级力量的出现———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推动了李大钊思想的转变,C项因果倒置,排除C项;新三民主义的提出促进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排除D项。 【重点探究】 探究主题一 (1)史料价值:史料1是中共一大参与者董必武的亲笔题诗,具有较高的真实性;史料2是中共早期党员的日记,可以作为旁证使用,帮助研究者了解当时的情况。 补充:遗址遗迹、书信、照片、雕塑、党史记载等。 (2)精神财富:中共一大召开体现了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参会人员不怕困难、勇于牺牲的奉献精神;确立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和中国共产党的纪律,体现了科学的组织原则;确定了党的中心任务,体现了远大的理想追求。 探究主题二 (1)影响:冲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推动了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推动了孙中山思想的转变,为第一次国共合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主要方式:创办刊物;成立工人组织;开设工人夜校。 ● 选考命题·探究 【真题密接】 1.D [解析] 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东西方文化论争源于新文化运动前期,故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此前新文化运动已经否定传统儒学思想,故排除B项。“全盘西化的思想”是错误的,但它并没有因为五四运动而得到彻底消除,故排除C项。材料反映五四运动初期,一般人多以新旧分别事物,后来“并不一概否定或肯定”,这表明人们判断新旧事物的方法发生了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文化运动主流的表现,反映了思想解放运动方向发生变化,故答案为D项。 2.D [解析] 根据材料“虽然马克思、恩格斯‘是近世科学的社会主义之始祖’,有许多独具慧眼的见解,但‘我们对于古人的学说,当参照现在的情形,加以考虑,断不可一味盲从,作出那‘孔趋亦趋,孔步亦步’的样子”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了知识界认为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学说也不可一味盲从,要结合现实因素加以考量,可见当时知识界已经关注到社会主义学说的实践性,D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革命理论传播的广泛性,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马克思主义,未涉及儒家文化的特点,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阶段性,排除C项。 3.C [解析] 本题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材料“劳力者治人”“建设劳动阶级(即生产阶级)的国家”等宣传工人阶级领导地位和使命的主张,反映出五四运动后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并发挥主力军作用,故C项正确。“极大改善”说法太夸大,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实现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建立无产阶级国家,反映出1920年左右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的传播,与民主和科学无关,故B项错误;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后,国民革命兴起,北伐胜利进军,工农运动蓬勃发展,故D项错误。 4.B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成立工人组织,维护工人权利,符合当时工人阶级反抗资本家严重剥削的革命斗争的实际需要,B项正确;发动工人运动并非中国共产党独创,排除A项;“劳工神圣”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共识的表述太过夸大,排除C项;国民革命的时间是1924—1927年,D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5.D [解析] 根据表格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各省军费开支在岁出总额中占比较大,表明各军阀争夺地盘和巩固政权,形成军阀混战与割据局面,这反映出国民革命的迫切性,故③正确。从材料中各省军费占比巨大并结合192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