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讲 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 ● 重点问题·突破 【核心概念】 对点演练 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1928—1931年,很多人利用关系,从政府控制的银行低价购买债券以获得暴利。结合所学可知,这部分人很大可能是国民政府的官僚,他们可以利用手中的权力聚敛财富,这一现象加速了民国官僚资本的崛起,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政府发行国债的情况,与“推动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削弱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有力地抵制了西方经济入侵”,排除C项。 【重点探究】 探究主题一 (1)特点:注重经济立法;着重整顿金融业;突出政府经济职能;注重经济环境建设。 (2)历史影响:有利于改善经济发展环境;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强化了政府对经济的管理;有利于巩固国民政府的统治;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官僚资本主义的发展。 探究主题二 (1)南京国民政府谋求一党专政,集权统治;监察法没有规定对总统的弹劾权;监察权与惩戒权无法有效配合(监察院没有惩戒权);以党治国,党权至上;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 (2)特点:政府推动;取得一定效果;受政治运动的影响;民众积极参与;等等。 ● 选考命题·探究 【真题密接】 1.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南京国民政府要求全部废用旧历,改用阳历,而民间却沿袭传统,仍然过旧历节日,这说明政府政策与民间传统有冲突之处,D项正确;采用阳历纪日不代表科学,沿用旧历也不代表迷信,排除A项;材料中“旧历节日期间,街市仍分外热闹”“乡下百姓更表示‘头可杀,旧年非过不可’”表明不仅乡村沿袭旧历,城市中街市也在过旧历节日,排除B项;采用阳历或旧历纪日并不能代表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碰撞,排除C项。 2.A [解析] 本题考查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态势。据材料数据可知,1894—1936年中国产业资本在民族资本中所占比重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结合所学,甲午中日战争后、辛亥革命后、一战期间、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中国民族工业获得了多次发展机会,民族工业有了很大的发展,所以表格可以反映出民族工业呈现发展趋势,A项正确。表格中商业资本所占比重有所下降,但不等于这一时期中国“商业贸易日益萎缩”,排除B项;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下,中国近代金融体系没有臻于完善,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了民族资本的构成情况,不能得出经济结构逐渐失衡,排除D项。 3.A [解析] 无论是1909年的武汉劝业奖进会,还是1929年的西湖博览会,它们所征集和展示的物品都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体现了物质文化生活变迁,因此选择A项;20世纪20年代,中国并没有形成工业体系,B与材料和史实皆不相符,因此排除B项;民族意识觉醒不是从20世纪初的晚清开始的,因此排除C项;材料内容与现代科学知识普及无关,因此排除D项。 4.A [解析] 本题以近代中国的教育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地图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难度中等。地图显示的时间是1936年,图示中专科以上学校主要分布在沿海沿江地区,这与当时国民政府执政以及中国经济发展布局有很大关系,故A项正确。文化传统、人口密度和地理环境,均不是影响高校分布的主要因素,故B、C、D三项均错误。故选A项。 【仿真模拟】 1.D [解析] 南京国民政府《训政纲领》无视民众权利,以所谓“训政”延缓民主建设,其实质是建立国民党的一党专政,D项正确;资产阶级政权理念是指代议制、三权分立等,材料并未体现相关内容,排除A项;“训政”是对民众权利的损害,并非实行真正的三民主义,排除B、C项。 2.B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鉴于国内工商业经济困难的情况,国民政府财政部决定充实三大银行资本,通过银行对工商业发展实现调控,其目的是强化政府对经济进行管理的职能,故选B项;加快工商业的发展是其目的,但并非最终目的,排除A项;国民政府充实三大银行的资本也是为了调控经济,并非聚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