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讲 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 重点问题·突破 【核心概念】 对点演练1 C [解析]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932年处于“工农武装割据”时期。根据材料“在现时敌我形势和我军给养条件下,均必须跳出敌人的圆围之外,采取进攻的外线作战,才能达到目的”可知,毛泽东在第三次反“围剿”后提出了新的战争策略,从而丰富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C项正确。当时中国共产党已经开辟了农村革命根据地,不再坚持城市中心革命道路,排除A项;红军长征开始于1934年,排除B项;1935年召开的遵义会议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排除D项。 对点演练2 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与新中国成立后的人民代表大会相似,都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都由地方层层选举出的代表组成,故选B项。实现全国人民当家作主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虽然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最高权力机关,但并不直接指挥红军作战,排除C项;全民族抗战开始于1937年以后,排除D项。 【重点探究】 探究主题一 (1)革命道路转变:从城市中心道路转向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2)原因:中国共产党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毛泽东等领导人的正确领导;土地革命的开展,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支持;红军的英勇战斗;根据地的建设和巩固。 探究主题二 (1)目前的环境:1933年,蒋介石调集军队对中共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由于博古、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左”的错误,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分水岭: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2)长征是世界军事史上的伟大壮举;长征实现了红军的战略大转移,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在沿途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 选考命题·探究 【真题密接】 1.D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表格信息可知,在1930年毛泽东对江西寻乌人口成分的调查情况统计表中,农民占据总人口数的60%;结合所学可知,此时处于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深入农村,实践“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有利于制定正确的斗争策略,击退国民党的进攻,D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中国革命的性质,排除A项;中国共产党从1930年10月至1933年9月曾经历了五次国民党的“围剿”,第五次反“围剿”最终失利,且前四次击退国民党的“围剿”属于制定正确斗争策略的结果,排除B项;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是工人阶级,并非农民,排除C项。 2.B [解析] 本题考查土地革命。依据材料中“工农解放万岁”“红军胜利万岁”,结合所学可知,土地革命时期出现中国工农红军的称号,所以这一时期是土地革命时期,故B项正确;国民革命时期,中国工农红军还没有创建,故A项错误;全面抗战时期是1937—1945年,与材料中“红军”不符,故C项错误;解放战争时期是1946—1949年,与材料中“红军”不符,故D项错误。 3.C [解析] 本题考查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相关知识。依据材料“没有报纸看”“斗争的群众……消息不灵通、见闻狭隘”可以知道毛泽东认为需要强化宣传工作,故选C项。当时中共的工作重心在农村,但农村工作这个层面太大,A项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故排除;材料中强调的是群众的见闻狭隘,而非群众的革命热情和文化水平,故排除B、D两项。 4.A [解析] 结合题干时间“1934年”,可判断本题考查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历史。材料“我们是革命战争的领导者、组织者,我们又是群众生活的领导者、组织者”表明毛泽东要求改进工作方法的目的是,更好地领导和组织群众参加革命战争,故答案为A项;B项“开辟中国革命的新道路”,随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就已经实现,故B项错误;革命统一战线是1924—192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