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湖心亭看雪:一场穿越三百年的孤独之雪 张岱 目录 CONTENTS 01 导入新课 02 知人论世及写作背景 03 文意疏通 04 课文内容探究 05 课堂巩固与拓展探究 01 导入新课 你见过最美的雪景是怎样的? 当大雪纷飞,世界一片洁白时,你会做什么?是打雪仗、堆雪人,还是边烤着火边静静地欣赏? 今天,我们将穿越回三百多年前的明朝,跟随一位名叫张岱的文人,去西湖的湖心亭,看一场与众不同的雪。这不仅仅是一场雪,更是一场心灵的独白。 《湖心亭看雪》——— 五个字,你能读出什么? 湖心亭 地点,西湖中的亭子。暗示了环境的中心、孤立。 看 动作,不是“赏”,是静静地凝视、观察,带有一种主观的、深刻的意味。 雪 核心景物,象征着纯洁、寂静、清寒。 问题:张岱为什么要去湖心亭“看”雪?他看到了怎样的景,又寄寓了怎样的情?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诵读感知 反复诵读,感受文章清雅淡远的语言和空灵悠远的意境。 文意疏通 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大意。 文本探究 品味白描手法,赏析写景的妙处;理解文中“痴”字的深刻内涵。 知人论世 结合背景,体会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淡淡的故国之思、人生渺茫之感。 02 知人论世及写作背景 本文作者:张岱 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 字号: 字宗子,号陶庵 标签: “都市文人”、“纨绔子弟”、“晚明小品文的集大成者” 性格: 出身仕宦,早年生活豪奢,精于享乐,爱好广泛。 著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等绝代文学名著。 前半生与后半生:一场“梦”的破碎 前半生 (明朝) “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鲜衣,好美食……” ——— 《自为墓志铭》 后半生 (清朝) “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駴駴为野人。” ——— 《陶庵梦忆序》 核心对比:从繁华靡丽到避世隐居,从纨绔子弟到前朝遗民。这种巨大的落差,塑造了他作品的核心情感基调。 本文出处:《陶庵梦忆》 本书是张岱在明亡后所写的回忆录,追忆了往昔的风月繁华、故国往事。 书名解读: “陶庵”是他的号,“梦忆”即“回忆像一场梦”。 “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 《陶庵梦忆序》 故国之思与人生之叹 明亡之后 (写作时间) 明亡之前 (回忆内容) 作者借“看雪”这件事,表达了对故国(明朝)的怀念,以及个人在历史洪流中人生渺茫、往事成空的感慨。 情感基调:表面是清冷、宁静,内里是孤独、感伤。 03 文意疏通 读准字音 更(gēng)定 拥毳(cuì)衣 崇祯(zhēn) 雾凇(sōng) 沆砀(hàng)(dàng) 余舟一芥(jiè) 铺毡(zhān)对坐 余拏(ná)一小舟 强(qiǎng)饮 请聆听范读,注意字音与节奏 湖心亭看雪 张岱 〔明代〕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文意疏通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都。 这。 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定:停止,结束。 撑(船) 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 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雾凇,天气寒冷时,雾冻结在树木的枝叶上形成的白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