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辛亥革命 3 二鸦战争 进一步加深 5 甲午中日战争 大大加深;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刺激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6 戊戌变法 资产阶级改良派 4 洋务运动 地主阶级洋务派 2 太平天国运动 农民阶级 列强侵略逐渐加剧,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1840 1851 1856 1860 1894 1898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 鸦片战争 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8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7 义和团运动 农民阶级 1900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一)清政府自救运动 清末新政前期(1901—1905) 编练新军 教育改革 废科举、办学堂、设学制 倡导创办 工商企业 改革官制 (外务部等) 民族资本主义 资产阶级 民主共和革命思想 培养新式知识分子 清政府掘墓人 新军 宣布预备立宪 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请愿运动 “皇族内阁” 1906年9月 1908年8月 1911年5月 清末新政后期:预备立宪(1906—1911) 清皇族内阁合影(1911年) 汉族4人 满族9人 其中皇族7人 资产阶级立宪派认识到清政府假意立宪的骗局,转而支持革命 有利于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但加剧了社会矛盾,自掘坟墓。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二)经济和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进一步壮大 材料一:1905至1908年四年间,新设资本万元以上厂矿238家,资本6121.9万元,较上次高潮增长三倍以上。1909、1910年发展势头减弱,但还是有所增长。总计1901至1011年间,新设厂矿386家,资本额8.8348亿元,十年间超过前此三十年设立的厂矿、资本额总数二倍以上。 ———摘自李侃《中国近代史》 (三)思想基础: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1894年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 1905年在东京创建中国同盟会 《民报》 4、组织基础:革命团体、政党的建立 5、指导纲领:三民主义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民族主义(前提) 民权主义(核心) 民生主义(保障) 民族革命 政治革命 社会革命 没有明确反对帝国主义 没有明确广大劳动人民的权利 没有废除封建土地制度,且难以实现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6、军事准备:革命党人发动一系列起义 以徐锡麟、秋瑾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多次组织反清武装起义,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其中黄花岗起义影响力巨大。 7、四川爆发保路运动,湖北新军入川镇压,造成湖北军防空虚。 补充(联系旧教材必修三): 从1905到1907年间,革命派与改良派围绕要不要革命、要不要建立民主共和整体战展开论战。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必要性: 1、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尤其《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2、戊戌变法失败以及预备立宪的闹剧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行不通 可能性: 经济、阶级基础: 思想基础: 组织基础: 指导思想: 军事准备: 偶然性:四川爆发保路运动 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壮大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 革命思想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 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 三民主义成为革命的指导纲领; 各地反清武装起义的尝试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武昌起义一举大获成功,很大的一个因素,是革命党人意外地撞上了一个有钱有枪的宝库,喊了一嗓子芝麻开门,门就真的开了。 ———张鸣《辛亥,摇晃的中国》 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辛亥革命的爆发是否有偶然因素的影响? 为了镇压四川人民的保路斗争及分散湖北新军的革命力量,清廷一方面令端方率第31、32标部分湖北新军入川,另一方面又令湖广总督瑞澂调拨第29、41标、马队第8标等部分湖北新军开往宜昌、沙市、岳州、襄阳等地。湖北新军的如此调拨,既分散了武汉地区积蓄已久的革命力量,使革命局势更显危急;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清政府在该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