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上13《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侧面烘托”“白描”等写景手法,体会“与”字及“痕、点、芥、粒”等量词的表达妙处,理解景与情的关联。 2.感受西湖雪后“天人合一”的意境,体会张岱的孤独心境与高洁人格追求。 教学重难点: 理解“侧面烘托”“白描”等写景手法,体会张岱的孤独心境与高洁人格追求。 教学过程: (一)赏西湖美之多姿:铺垫入境 1.诗文联读:品西湖四时之美。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白居易《春题湖上》 “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能真正领山水之绝者,尘世有几人哉!” ———[明]汪珂玉《西子湖拾翠余谈》 明确:苏轼的诗写出了晴西湖的 “明丽之美”,也写出了雨西湖的 “空灵之美”,白居易则以明珠比月影,将西湖春夜的静谧与璀璨尽收笔下。西湖的美从不是单一的,而是包容的、多变的,无论何种天气,都能绽放出独特的魅力,但是最美的还是“雪西湖”。 2.情境链接:勾连生活,贴近文本 展示杭州下雪上微博热搜截图和网友热评 杭州下了一点小雪,网友感到非常惊喜 也有网友调侃杭州雪太小说像“头皮屑” 过渡:西湖少雪,像张岱笔下“大雪三日”的情况更少,下面让我们直观感受一下西湖大雪之景照片。 3. 视觉辅助:直观感受大雪之 “盛” 展示西湖大雪实景图(如长堤覆雪、湖心亭裹银、湖面结雾的画面),让学生用 1-2 个词描述画面(如 “白茫茫”“寂静”“壮阔”),为下文品读文字做铺垫。 (二)析开篇之妙:以 “静” 衬 “雪” 1.手法品读:听觉角度的 “侧面烘托” 提问:这句话没有 “雪” 字,却让我们感受到雪下得很大、很久,为什么? 引导分析: “大雪三日”:点明雪下得 “久”,为后文 “上下一白” 的厚雪铺垫; “人鸟声俱绝”:从听觉写 “静”——— 平时西湖 “人声鼎沸、鸟鸣阵阵”,如今 “俱绝”,说明大雪封路、天地被雪笼罩,连生命活动都暂停,侧面烘托雪的 “大” 与 “密”,营造出 “万籁俱寂” 的清冷氛围。 2. 对比思考:为何先写 “静” 而非直接写 “雪”? 明确:先写 “人鸟声俱绝”,能让读者先进入 “寂静” 的情境,再读后文的雪景,更能体会到 “天地一白” 的空旷与震撼,也为下文作者 “独往湖心亭” 的孤独感做铺垫。 (三)品雪境之柔 :南方雪景的 “温润朦胧” 解 “雾凇沆砀” 的独特性 先解释词义:“雾凇” 指水汽遇冷凝成的冰花,“沆砀” 指白汽弥漫的样子; 对比北方雪景:北方雪后多 “冰棱凛冽”,而南方气候温暖,雪后易生白汽,“雾凇沆砀” 写出的不是 “刺骨的寒”,而是 “白汽裹着冰花” 的温润感,让西湖雪景多了一层朦胧的诗意。 (四)感天地之合 :“与” 字见匠心 朗读对比: 品 “与” 字的妙处 (1)雾凇沆砀,天、云、山、水,上下一白。(顿号分隔,显割裂) (2)雾凇沆砀,天云山水,上下一白。(无标点,显仓促) (3)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与” 字连接,显流畅) 学生分享:哪组最能体现 “上下一白”?为什么? 教师总结:三个 “与” 字像 “丝线”,把天、云、山、水 “串” 在一起 ——— 没有天在上、水在下的界限,没有云淡、山青的区别,所有景物都融在雪色里,真正做到 “浑然一体、不分彼此”,与 “上下一白” 的整体感完美呼应。 (五)悟超脱之境:量词藏乾坤 1.聚焦量词:表格梳理,让学生填写量词对应的景物及感受,体会 “由远及近、由大到小” 的视角: 量词 对应景物 给人的感受 视角变化 痕 长堤 像一道淡淡的印记,极远极淡 远观 点 湖心亭 像一个小小的墨点,比长堤更近 稍近 芥 余舟 像一片叶子,轻而小 近观 粒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