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7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一、课程标准 本课对应《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发展主题,要求学生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转折意义,掌握改革开放的主要内容和进程,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和伟大成就。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上)》中中国现代史部分的收官课程,具有总结性和开创性的重要地位。教材内容分为三部分:伟大的历史转折、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教材通过具体史实,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与发展的壮阔历程,揭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和伟大成就。本课内容理论性强,现实意义重大,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把握历史发展的主线。 三、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对改革开放有一定了解,但对具体历史进程和理论发展认识不足。学生对真理标准大讨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特区等概念理解不深,需要教师通过具体史料帮助理解。同时,学生往往对这段历史的深远意义认识不够,需要引导他们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 四、教学目标 1. 唯物史观 通过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与发展的历史进程,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认识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和规律性。 2. 时空观念 建立改革开放时期的时空框架,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把握重要决策的时间顺序和逻辑关系。 3. 史料实证 运用《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邓小平文选》等文献史料,实证历史发展的具体过程,培养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4. 历史解释 通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与发展的分析,理解其历史地位和时代意义,形成对历史发展的全面认识。 5. 家国情怀 感受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历史责任感。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转折意义 2. 农村和城市改革的主要内容 3. 对外开放的进程和成就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 教学难点: 1. 解放思想与改革开放的关系 2. 计划与市场关系的探索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 4. 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 六、教学方法 采用史料研习法、问题探究法、讲解法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提供丰富的文献史料,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教师适时点拨和总结,帮助学生理解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同学们,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与发展的伟大历程。 教师朗读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中的记载: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然后提出问题:这段论述反映了怎样的思想解放精神?为什么说解放思想是改革开放的前提? 学生活动: 认真聆听教师朗读的文献,思考文献所反映的时代精神,结合已有知识尝试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设计意图: 通过引用邓小平讲话原文,为学生呈现改革开放的思想基础,激发学习兴趣。问题设计直指本课核心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思想解放与改革开放的关系。这一导入旨在建立历史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历史转折的重要性,培养史料感知能力,为深入学习改革开放历程做好铺垫。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教师活动: 首先我们来探究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如何实现历史性转折的?有什么重大意义? 教师讲解并引导学生分析《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记载:全会一致同意,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现四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