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鸟 的 堂 天 自读课文,出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船桨 jiǎnɡ 榕树 照耀 陆续 木桩 zhuānɡ 涨潮 树梢 抛弃 应接不暇 xiá 不可计数 shǔ 字词检测 jiǎng 上部书书写时要紧凑;“木”的竖位于竖中线上。 xiá tǎ “日”略长;“叚”左窄右宽,捺和横撇协调。 左部偏窄且短,右部稍长。“人”捺画有力。 我会写 自由读课文,思考作者几次去了“鸟的天堂”? 分别是在什么时候去的?看到的景物有什么不同? 课文主要写了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看到的不同景象: 第一次是在傍晚,看到了一棵茂盛的大榕树; 第二次是在早晨,看到了许多鸟,非常热闹。 巴金先生和他的朋友们两次出游,每一次看到的景物都有所不同,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第一次走进“鸟的天堂”。 同桌合作学习第5~9自然段,说说傍晚大榕树有什么特点,并画出相关语句。 (1)感受榕树之大。 句子一:当我说许多株榕树的时候,朋友们马上纠正我的错误。一个朋友说那里只有一株榕树,另一个朋友说是两株。 句子二: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 句子三: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 “独木成林” 榕树独木成林的原因在于它那粗壮的大树枝上会垂下一簇簇胡须似的“气根”,这些“气根”开始就是根细棍,可是它们只要接触到土壤,就吮吸着土壤中的营养成长壮大起来。结果,慢慢发展得和母树差不多一般粗了。就这,无数的“气根”连同母树一起繁衍不息,树冠也越来越大,古老的榕树就形成了一片壮丽的树林! “不可计数” (2)感受榕树之茂盛。 句子一:一簇簇树叶伸到水面上。树叶真绿得可爱。 句子二: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 句子三: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生机勃勃” 作者看到这些美景,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第一次去鸟的天堂,作者抓住了榕树的大和茂盛的特点,呈现大榕树静态之美。 这就叫静态描写。 傍晚 (5-9) 宁静 美丽 静态描写 思考:作者第一次去“鸟的天堂"有什么感受? 朗读第5~9 自然段。 感受榕树形态上的“静”,看不到鸟的“静”,注意朗读时节奏的平缓安静。 感受第5-7自然段中作者发现榕树时从“猜测到肯定”,到第8自然段对榕树的“赞美”,到第9自然段“略带遗憾”的情感变化,注意朗读时语气的变化。 自主学习第10~13 自然段,体会动态描写: 合作提示: (1)抓住关键词句体会“鸟的天堂”之特点。 (2)注意朗读的节奏和语气,体会动态描写。 “起初周围是静寂的。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 这些词将鸟的天堂由静到渐动、到动的过程有层次地表达出来了。 “起初周围是静寂的。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 由慢到快,“静寂”要读得轻一些,“忽然”声调要拔高,要读出看见鸟儿时的惊喜。读第三句时,还可以配上拍手和一只一只点数的手势。 “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两个“到处” 从听觉和视觉上说明鸟的数量多,叫声欢,形象地表现出“鸟的天堂”的热闹景象。 姿态万千,自由自在 “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读这几句话时语调要有高低起伏的变化。如果能配上表情和手势,就会更有动感。 在第二次“鸟的天堂”之旅中,作者通过对鸟的声音、位置、动作等方面变化的细致观察,呈现大榕树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