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027046

哲学与文化中哲学部分基础知识整理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日期:2025-10-06 科目:思想政治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68次 大小:2619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哲学,文化,部分,基础知识,整理,高中
  • cover
高中政治必修4哲理必背清单 整理:李大磊 审核:李歌、魏晓涵 时间:2025年9月 一、核心概念类 1.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3.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起源),是人脑的机能(生理基础),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本质与内容)。 4.规律: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5.主观能动性: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 6.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的行动依据。 7.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8.发展: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9.辩证否定观:是事物自身的否定,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辩证的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 10.矛盾:反映的是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关系,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1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事物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12.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13.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4.真理: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就是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15.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对二者何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两种基本的历史观。 16.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是在任何社会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17.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18.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至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19.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20.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 21.群众观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22.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23.价值:是指客体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积极功能和属性。 24.人的价值:在于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社会、他人和自己的需要,其中主要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25.价值观: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价值的基础上,会形成对事物价值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6.事实判断:人们对事物的客观状况及其本质属性、发展规律作出判断。 27.价值判断: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程度作出判断。 二、特点类 1.马哲的基本特征: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揭示了规律)与革命性(指导无产阶级解放)的统一,实现了科学性和阶级性的统一。与时俱进是马克主义哲学独特的理论品质。 2.物质的特点: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其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3.运动的特点:规律性 4.规律的特点:普遍性、客观性 5.意识活动的特点:目的性、自觉选择性、能动创造性 6.联系的特点: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条件性 7.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8.发展的特点:普遍性,渐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