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选必三《逻辑与思维》 第二单元 第4、5课 遵循逻辑思维规则———概念和判断 体系构建(选必3《逻辑与思维》第4、5课) 概念与判断 判断 含义 简单判断 性质判断 关系判断 相容 不相容 充分条件假言判断 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形 成 概念 含义 特征 方法:下定义 内涵 外延 方法:划分 复合判断 联言判断 选言判断 假言判断 含义 表达 基本特征 考点一:概念的概述 一、概念的含义及基本特征 通过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而反映事物的思维形式(P23相关链接 抽象性和概括性) 通过语词表达出来,但语词与概念并非一一对应。 不同的语词可以表达同一个概念(多词一义):去世、逝世、仙逝、圆寂、驾崩、归天、安息、牺牲……是不同的语词,但表达的是同一个概念。 同一个语词在不同的场合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一词多义):“先生”这个词既可以指“男性”、“丈夫”、“老师”,也可以指“尊者”。 任何概念都是内涵和外延的统一 内涵 外延 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它反映事物“质”的规定性,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究竟“是什么”。 a.含义: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事物的范围。它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有哪些”。 b.类型:依据两个概念在所指范围上是否具有相同部分,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分为相容关系和不相容关系。 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P24相关链接 项目 相容关系 不相容关系(全异关系) 含义 类别 阐释 图示 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相同 一个概念的外延包含着另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外延大的概念为属概念,外延小的概念为种概念。 两个概念间有而且只有一部分外延是相同的。 两个具有全异关系的概念包含在一个属概念中,且外延之和等于该属概念的外延 两个具有全异关系的概念包含在一个属概念中,且外延之和小于该属概念的外延 A+B=C A+B<C 两个概念在所指范围上具有相同部分 两个概念在所指范围上不具有相同部分 全同关系 属种关系 种属关系 交叉关系 矛盾关系 反对关系 考点一:概念的概述 二、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 1、某高三逻辑学学习小组学习了“概念”的相关知识后,联系实际分析概念外延之间的关系。下列选项分析正确的是( ) ① 全同关系,如S“宏观调控”与P“‘看不见的手’”的关系 ② 属种关系,如S“社会保险”与P“社会救助”的关系 ③ 矛盾关系,如S“唯物主义”与P“唯心主义”的关系 ④ 反对关系,如S“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与P“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关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D ①:错误。“看不见的手”指的是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是全异关系。 ②:错误。“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两个概念的外延不相容,是全异关系。 ③:正确。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大阵营,属于矛盾关系。 ④:“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与“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从概念的外延上,既非相互包含,也不相互交叉,而且不是概念的全部,属于反对关系。 2、在“概念的概述”的学习中,老师让同学们探究“概念间的关系”这一知识内容时,下面是几位同学的观点,其中正确的是( ) ①甲:外延完全相同的两个概念是全同关系,例如,“沈阳”和“辽宁省省会” ②乙:属种关系是相容关系的一种,“马”和“动物”两个概念就是属种关系 ③丙:矛盾关系属于全异关系的一种,比赛结果“输”和“赢”就属于矛盾关系 ④丁:学生包括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等,所以“初中生”与“高中生”是反对关系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D。外延完全相同的两个概念是全同关系,例如,“沈阳”和“辽宁省省会”,①正确。反对关系是两个具有全异关系的概念包含在一个属概念中,并且它们的外延之和小于该属概念的外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