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030612

16.《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表格式)

日期:2025-10-05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49次 大小:4265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格式
  • cover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课题 《我的叔叔于勒》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教学内容分析 《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经典短篇小说,被收录在部编本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小说以少年 “我” 的视角,讲述了于勒叔叔的故事。于勒年轻时挥霍家产,被家人视为坏蛋、流氓、无赖,打发到美洲。后来他写信说自己发财了,要赔偿父亲的损失,于是成为家人幻想中的救世主,菲利普夫妇热切盼望他归来。然而,在去哲尔赛岛旅游时,他们意外发现于勒竟成了穷困潦倒、老无可依的水手,便立刻态度转变,对他避之唯恐不及。从 “我” 的视角观察成人世界的冷酷和功利,更凸显出社会现实的残酷,同时 “我” 的存在也为故事增添了一丝温情和希望,让读者看到人性中美好的一面尚未完全泯灭。情节跌宕起伏,从盼于勒、赞于勒到遇于勒、躲于勒,巨大的反差形成了强烈的戏剧效果,吸引读者深入思考。 作者通过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前后不同态度的描写,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在那个社会里,亲情被金钱所左右,人性被扭曲,人们只看重利益,而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批判了金钱至上的社会风气对人性的腐蚀。 2.学习者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对象为九年级学生,已接触过简单的小说阅读,能梳理基本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对 “人物形象”“情节冲突” 等概念有初步认知。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对 “亲情”“道德” 有朴素且理想化的认知(如认为家人应无条件关爱),对 “金钱异化人际关系” 的复杂现实缺乏直接体验,易对菲利普夫妇的行为产生单纯的道德批判。对 19 世纪法国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状况、社会风气(如拜金主义、阶层固化)缺乏了解,难以将人物命运与社会背景关联。对 “社会批判” 等抽象主题兴趣较弱,需通过具体细节引导。需引导他们区分 “批判人物行为” 与 “理解作品对社会的反思”——— 作品的矛头并非指向个人,而是揭露资本主义社会对人性的扭曲。 3.学习目标确定 1. 通过情景模拟,深入理解人物形象与心理,分析小说的讽刺艺术。 2. 探讨金钱与人性的关系,体会小说的社会批判主题。 3. 培养学生的角色扮演能力、批判性思维与合作探究精神。 4.学习重点难点 1. 通过情景模拟,深入理解人物形象与心理,分析小说的讽刺艺术。 2. 探讨金钱与人性的关系,体会小说的社会批判主题。 5.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导入教师活动1 情景导入:穿越19世纪法国海港。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穿越到1870年的法国哈佛尔港。这里是法国西北部的重要港口,无数底层家庭靠航海贸易为生。菲利普一家就是其中之———他们拮据却爱面子,唯一的希望是‘发了财’的叔叔于勒……”学生活动1 分享对19 世纪法国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状况、社会风气的认识。 为满足资本主义发展对原料和市场的需求,法国积极拓展海外贸易与殖民事业。19 世纪中后期,法国在非洲、亚洲抢占殖民地(如阿尔及利亚、印度支那),同时与美洲(尤其是美国)的贸易频繁 ——— 这正是小说中于勒 “去美洲做生意” 的背景。当时的法国社会普遍认为,美洲是 “淘金热土”,许多底层或破产者试图通过海外贸易、投机(如小说中于勒 “做海产生意”)改变命运。 小资产阶级作为 “中间阶层”,既渴望挤入资产阶级行列,又恐惧跌落至无产阶级,因此对 “体面” 的追求近乎偏执。他们会刻意模仿上层社会的生活方式(如菲利普一家 “每个星期日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却又因经济实力不足而处处暴露窘迫(如 “买牡砺要小心翼翼,怕被女婿看出家境贫寒”)。活动意图说明: 19 世纪法国资本主义社会的核心矛盾: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