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题 第四课 第一框 家的意味 1.教学内容分析 《家的意味》是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框的内容,主要介绍家的含义与意义,阐释了家庭对学生个人成长的作用,与社会和国家的关系。第二单元以“和谐家庭—师生情谊—结交益友—美好集体”为主线,构建家庭篇、师生篇、交友篇、集体篇的完整成长链条,构成了以生活逻辑为线索的单元教学设计,实现了单元内容的整体性。 本课立足在和谐家庭角度,帮助学生在不断拓展的社会生活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家庭的含义及家庭关系的确立,帮助学生明白家庭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对社会与国家的重要性,使学生加深对于家的理解,只有对家有深刻理解,才能更好地体味亲情,传递家人之爱,构建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和谐中国。 学生学什么:正确看待家的内涵,懂得家庭对于个人成长的价值和家风对家庭成员的影响。 学生学到什么程度:课程标准在认知维度上提出了“认识”、“了解的要求。学生能说出家的内涵、作用,理解传承家风的意义,明确古老的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意义。 学生怎么学: 1.通过《抓娃娃》议题式教学案例探究,展示情景与资料分析,说出家的内涵与作用。 2.通过《抓娃娃》议题式教学案例探究,理解传承家风的意义,明确古老的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意义。 3.展示《抓娃娃》电影中有关家风的案例,师生共同解释、总结,说出家风的影响,传承优良家风。 2.学情分析 已知:七年级的孩子对家庭感受是很浅显的,他们知道家,他们望家的完整与快乐,这是一种天性。但他们对如何为这个家作出贡献很难有深层次思考。 应知:七年级学生通过本堂课学习,懂得承担家庭责任,最终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障碍:七年级学生本阶段自我意识较强,较少关心父母和家人,对家庭责任意识比较淡薄。对如何为这个家作出贡献很难有层次思考。他们中的很多人会认为在家庭中,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对与家人共同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共建美好家庭缺乏认同感,在意识和行动上缺乏相应的教育和引导,对于在家庭中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认识不足。 方法: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议题式教学,模拟出具体生活真实情境帮助学生深入认识和理解他们与父母亲人的关系,是初中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内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家的内涵和重要意义,强化责任意识,是初中学生健康成长的必修课,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内容,发挥道德浸润作用。 3.目标确定 依据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年版)“课程目标”中的“第四学段”的“道德修养”。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感念父母养育之恩、长辈关爱之情,能够以感恩的心与父母和长辈沟通,能够为父母分忧解难。“课程内容”中的“第四学段”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理解中华民族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 素养目标的达成: 政治认同:通过子议题一理解何为之家,领悟家的丰富内涵 ,培育对家庭的深厚情感,树立家国情怀。 健全人格:通过子议题二体验家人之爱,了解家庭含义、家庭作用,正确认识家庭,养成健全的人格 道德修养:通过子议题三传承家风美德,培养热爱家庭、孝敬父母的情感,形成健全的道德认知,践行和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责任意识:通过子议题四升华家之担当,体会家人的付出与亲情的温暖,承担对家庭的责任。 4.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家的内涵及其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难点:家风的传承 5.学习活动设计 新课导入教师活动: 播放视频:猫猫小剧场———《妈妈带你回家》 提问问题:请说一说:你认为的“家”是什么? 帮助学生总结,有地理层面的家、有居住功能的家、有情感体验的家、有班级、社会、国家层面等整体的家。学生活动: 观看视频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