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红岩》整本书阅读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了解作者罗广斌、杨益言的创作背景(亲身经历渣滓洞、白公馆狱中斗争),明确小说以《在烈火中永生》为基础的创作渊源。 梳理小说主要情节(地下斗争、狱中斗争),掌握 “狱外地下党活动” 与 “狱内集中营抗争” 的双线结构。 识记并分析江姐、许云峰、小萝卜头、甫志高等核心人物的形象特点,学习通过语言、行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 “情节时间轴”“人物关系图” 等工具,培养梳理整本书内容的能力。 借助经典片段诵读、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抓细节品人物”“联现实悟精神” 的阅读方法。 结合影视资料、现实案例,提升 “文本与生活关联” 的思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红岩精神的核心内涵(坚定信念、斗争精神、革命正气、牺牲精神),体会革命先烈的爱国情怀与无私奉献。 联系当代事例(抗疫、脱贫、航天),理解红岩精神的现实意义,树立 “传承红色基因,担当时代责任” 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梳理小说双线情节(狱外:《挺进报》斗争、华蓥山根据地活动;狱内:渣滓洞抗刑、白公馆越狱),理清关键事件的逻辑关联(如甫志高叛变与许云峰、江姐被捕的因果)。 分析江姐(受刑不屈、绣红旗)、许云峰(挖通道、从容就义)等正面人物的精神品质,对比甫志高的叛变,理解 “信仰” 对人格的影响。 (二)教学难点 结合历史背景(重庆解放前夕白色恐怖),理解狱中斗争的 “特殊性”(非战场却更残酷的精神与肉体较量)。 联系自身生活与社会现实,思考 “当代青少年如何传承红岩精神”,将抽象精神转化为具体行动。 【教学方法】 情境导入法:以江姐名言、陈延年事迹创设历史情境,引发学生情感共鸣。 诵读品析法:选取 “江姐受刑”“狱中绣红旗” 等经典片段,通过齐读、精读,感受人物心理与精神。 合作探究法:分组完成 “情节梳理”“人物分析”“精神当代化” 等任务,培养协作能力。 多媒体辅助法:运用课件中的渣滓洞 / 白公馆图片、影视片段(如《红岩》相关影视截图)、当代案例(钟南山、黄文秀事迹视频),增强直观性。 成果展示法:通过手抄报、读后感、情景剧片段表演,检验阅读成果,深化理解。 【教学课时安排】(共 6 课时) 课时 主题 核心任务 1 导入 背景 题解 激发阅读兴趣,了解作者、背景与 “红岩” 含义 2 梳理 情节 结构 理清双线情节,绘制情节时间轴 3 品析 人物 形象 分析正 / 反面人物,归纳人物精神品质 4 感悟 精神 内涵 提炼红岩精神核心,结合文本论证 5 联结 现实 意义 探讨红岩精神的当代体现,联系自身生活 6 总结 展示 升华 展示阅读成果,明确传承红岩精神的具体行动 【分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1-1):导入 背景 题解 ——— 走进《红岩》的历史世界 一、情境导入(5 分钟) 出示江姐图片,提问:“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位女性吗?她曾说‘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面对敌人的毒刑拷打,她始终坚贞不屈。她就是《红岩》中的江姐。” 补充陈延年事迹:“二十多年前,陈延年带着镣铐走向刑场时说‘让子孙后代享受前人披荆斩棘的幸福’;二十多年后,重庆监狱里的革命者用生命回应了这份嘱托。如果身处那个年代,你会做出怎样的选择?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红岩》,对话这群‘00 后’先烈。” 二、作者与背景探究(15 分钟) 自主阅读:分发 “作者背景资料卡”(整合课件中罗广斌、杨益言的经历),学生自主阅读 2 分钟。 小组分享:每组选 1 名代表,结合资料卡说说 “为什么《红岩》的‘真正作者’是狱中牺牲的先烈”(引导学生关注作者亲身经历,理解小说的真实性基础)。 教师补充:明确小说的创作历程 ——— 从 “革命回忆录” 到 “艺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