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031512

四年级心理健康下册第十五课 助人之美与乐 教学设计(表格式)

日期:2025-11-22 科目: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61次 大小:2921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四年级,心理健康,下册,第十五,助人,之美
  • cover
15《助人之美与乐》教学设计 课题基本信息 课题 《助人之美与乐》 学科 心理健康 年级 四年级 单元 版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册别 下册 1.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课围绕 “助人之美与乐” 展开,通过故事、案例、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理解助人为乐的内涵,感受帮助他人带来的快乐,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是心理健康教育中塑造学生积极价值观和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内容。 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开始关注他人和社会,具有一定的同情心和乐于助人的意愿,但对于助人行为背后的深层意义和价值理解还不够深入。在人际交往中,部分学生可能已经有过帮助他人的经历,但缺乏系统的思考和总结;还有部分学生可能不太清楚如何在生活中主动帮助他人。此外,这个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喜欢参与体验式活动,因此采用生动有趣、互动性强的方式进行。 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 探究式、互动式、合作学习、学科实践。 信息技术(配套课件)准备: 多媒体(PPT课件、网络资源、人工智能等) 2.学习目标与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学习目标 评价内容与方式 过程目标:学生能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活动,分享自己的想法和经历,认真倾听他人的观点。 结果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助人为乐的含义,讲述至少两个助人故事,并能说出帮助他人后的感受;能在 “小烦恼” 热线和 “快乐使者” 在行动活动中,为他人提供有效的帮助和建议。 素养目标: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意识和品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际交往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主动践行助人为乐的行为。 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活动中的参与度、发言情况、团队合作表现(师评+他评) 学生对助人为乐含义的理解,以及对助人故事的讲述和感受分享(师评+小组互评) 学生在“小烦恼”热线和“快乐使者”在行动活动中的表现,包括给出建议的有效性、帮助他人的实际效果(自评+师生互评) 3.学习重难点及突破方法 学习重难点 突破方法 学习重点:理解助人为乐的内涵,认识到帮助他人不仅能给他人带来快乐,自己也能收获快乐;掌握在生活中帮助他人的具体方法和途径。 学习难点:将助人为乐的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在日常生活中持续保持乐于助人的品质。 故事和案例分析 小组讨论 实践活动 4.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一、教学导入 教师播放一段体现人们互相帮助的温暖视频,提问学生观看视频后的感受,引导学生分享生活中类似的经历,引出本节课主题 “助人之美与乐”。 通过视频激发学生兴趣,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自然导入新课,为后续学习营造积极氛围。 二、故事分享与讨论 教师讲述赵平、李士谦、王羲之的助人故事,每讲完一个故事,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个故事带给你什么启示?你有过类似帮助他人的经历吗?当时感受如何?讨论结束后,小组代表发言分享。 通过故事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从故事中感受助人为乐的精神,结合自身经历加深对助人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三、“小烦恼” 热线 1. 学生按要求在纸条上写下学习、生活中的小烦恼,折好投入 “小烦恼信箱”。 2. 教师随机抽取纸条并宣读,其他学生抢答给出解决建议,纸条主人选择最满意的意见。 3. 邀请给出建议被认可的学生分享感受。 让学生在帮助他人解决烦恼的过程中,体验助人的快乐,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快乐使者” 在行动 1. 抽签选取学生表演 “不快乐的儿童”,表现出不同的负面情绪。 2. 其他学生分组讨论如何给予他们快乐,每组推选 “快乐使者” 去帮助 “不快乐的儿童”。 3. 全班同学评价 “快乐使者” 的表现,为表现优秀者颁发 “快乐使者奖状”,评选班级助人为乐榜样并发放奖状。 通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