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勤于动脑》教学设计 课题基本信息 课题 《勤于动脑》 学科 心理健康 年级 四年级 单元 版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册别 下册 1.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围绕 “勤于动脑”主题,通过寓言故事、科学知识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理解大脑的功能与科学用脑的重要性。教材通过徐文长、文彦博的智慧案例,对比农夫的思维局限,强调 "刀不磨不快,脑不用不灵" 的理念,并设置创造性思维训练,帮助学生掌握多角度思考方法。 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学生具备初步逻辑思维能力,但易受思维定势影响。部分学生依赖他人解决问题,缺乏独立思考意识。本课通过趣味活动和生活案例,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兴趣,引导其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 探究式学习、小组合作、情境模拟、学科实践 信息技术(配套课件)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道具(水桶、竹竿、黄豆等)。 2.学习目标与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学习目标 评价内容与方式 知识目标: 通过案例分析,理解 “勤于动脑” 的科学原理,掌握多角度思考的方法。 能力目标: 能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完成创造性思维任务(如一笔连九点、黄豆摆行)。 情感目标: 通过亲子互动,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树立 “动脑为荣”的价值观。 1.课堂问答、课堂参与度(教师评价) 2.案例分析报告(小组互评) 3.实践活动表现(小组互评 + 教师评价) 4.亲子任务反馈(家长评价) 3.学习重难点及突破方法 学习重难点 突破方法 学习重点:认识大脑的功能,理解“越用越灵”的科学原理。 学习难点:克服思维定势,灵活运用多角度思考。 科学实验(手指操激活大脑) 2.名人故事强化认知 3.案例对比分析 4.思维训练题(如一笔连九点) 4.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一、导入:情境激趣 1. 故事:“徐文长提水过桥” 提问:“为什么徐文长能成功?” 2. 头脑风暴: 交流:“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的含义。 激发兴趣,引出课题。 二、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 “文彦博灌水取球” “农夫锯竹” - 文彦博灌水取球 vs 农夫锯竹,讨论:“结果差异的原因”。 建立科学认知,突破思维定势。 三、活动实践 1. 活动一:想一想 小组讨论: (1)农夫失败原因,对你有什么启示? (2)你犯过和农夫一样的错误吗?以后打算怎么做呢? 总结思维定势危害。 2. 活动二:动动脑筋 - 完成一笔连九点、切苹果、黄豆摆行、找规律填数等题目。 3. 活动三:比一比 - 创造性用途竞赛(如玻璃杯当放大镜)。 玻璃杯、塑料瓶、纸盒、毛巾、橡皮、旧年历、回形针 通过实践强化思维训练。 四、总结升华 1. 口诀总结:“难题不放弃,多角度想办法,动手动脑齐参与。” 2. 亲子任务:与家长完成“红颜色联想”挑战。 巩固知识,延伸至生活。 5.板书设计 勤于动脑 思考———润滑剂———大脑转得快 难题不放弃 多角度想办法 动手动脑齐参与 6.教学反思与改进 19《勤于动脑》实践性作业单 姓名 时间 学校 班级 组别 一、课前实践性作业题 收集一个关于名人(如徐文长、文彦博)运用智慧解决问题的小故事,准备在课堂上分享。 二、课堂实践性作业题 1.生活的内容:理解大脑功能与科学用脑的重要性,通过案例分析和思维训练掌握多角度思考方法。 2.实践的方式:小组合作完成 “一笔连九点”“黄豆摆行”等思维训练题,开展“物品创造性用——— 竞赛(如玻璃杯的 10 种用途)。 3.素养的目标:培养逻辑思维与创新意识,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五步探究解题 (一) 创设生活情境,明确学习任务 情境导入:"农夫锯竹" 失败案例 学习任务:分析失败原因,提出改进方案 (二) 分解学习任务,开展学习尝试 独立思考:农夫为何失败? 小组讨论:如何避免思维定势? (三) 分析学习尝试,讨论学习方案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