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032179

【议题式教学】6.1 友谊的真谛 教学设计 (表格式)

日期:2025-10-05 科目:政治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11次 大小:9997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议题,教学,友谊,真谛,教学设计,格式
  • cover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新教材七年级上册 第6课  友谊之树常青 6.1《友谊的真谛》教学设计 课题 友谊的真谛 单元 第二单元 成长的时空 学科 道德与法治 年级 七年级 教材 分析 本框《友谊的真谛》紧密围绕学生的日常生活,先通过“友谊是如何建立的”这一问题,从学生熟悉的“共同学习和生活”场景切入,让学生能快速联系自身经历,理解友谊的产生过程,降低认知门槛;接着“友谊带给我们怎样的体验”,引导学生关注交往中的不同感受,为深入理解友谊真谛做铺垫。 重点内容是“友谊的真谛”,从亲密关系、心灵相遇、平等双向展开,既符合学生对友谊的直观认知,又能帮助他们形成更系统、深刻的理解;最后讲述“友谊的作用”,强调朋友在成长历程中的意义,呼应了初中阶段学生对同伴关系的重视,也为后续学习如何呵护友谊奠定基础。 学情 分析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时期,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对同伴关系的需求日益强烈,渴望建立真诚、持久的友谊。他们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已经有了与朋友交往的经历,对友谊有自己的初步认知。 但此时学生对友谊的理解还比较表面,大多停留在“一起玩”“互相帮忙”的层面,对于友谊的深层内涵,如心灵的契合、平等双向的付出等认识不足,也难以清晰总结友谊对自身成长的具体作用。同时,这个阶段的学生容易将友谊绝对化,要么认为友谊应该完美无缺,要么在遇到交往问题时轻易否定友谊,需要通过教学引导他们全面、客观地看待友谊,形成更成熟的交往观念。 核心 素养 目标 健全人格:正确看待友谊的欢笑与苦涩,接纳交往不完美;理解友谊平等双向,主动付出、分享分担,避免自我中心;珍惜友谊,在共同成长中增强自我认知与情绪调节能力。 道德修养:以真诚信任待友,守诚信;尊重不同背景、成绩的朋友,不歧视攀比;将友谊中的善意延伸,主动关心帮助他人。 责任意识:明确自身对友谊的维护责任,不随意放弃情谊;朋友遇困时主动帮助,有矛盾时积极沟通,对他人负责;知晓友谊促成长,进而培养对自己、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责任。 重点 友谊的真谛 难点 识别真挚的友谊,树立正确的交友观。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导入 新课 人物竞猜: ①他出生在 19 世纪的德国,从小就爱思考,长大后专注研究社会现象,总想弄明白 “为什么很多工人辛苦工作却过着贫困的生活”。为了探索答案,他经常泡在图书馆里查资料、写文章,哪怕生活过得很拮据,也没放弃自己的研究。 他是谁? ———马克思 ②他出生在 19 世纪的欧洲,家庭条件很好,父亲是工厂主,按照常理,他本该继承家业,成为和父亲一样、对工人有一定 “压迫性” 的工厂主,但他却始终站在工人这边,关心工人的生活和权益,还经常为工人发声。 他是谁? ———恩格斯 讲授 新课 总议题:马克思与恩格斯的伟大友谊 分议题1:于朝夕相守中珍藏情谊微光 分议题2:越外在差异赴心灵之约 分议题1:于朝夕相守中珍藏情谊微光 播放材料: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友谊 议学情境:1842 年,马克思在《莱茵报》任编辑时,与调研工人运动的恩格斯首次会面,因关注点不同不欢而散。 1844 年巴黎再会,两人对哲学、经济学及工人运动等理论见解高度契合,越谈越投机,当即决定合作,从陌生到熟悉,伟大革命友谊就此建立。 思考:他们的友谊是基于什么建立起来的?这与我们和朋友的相识过程有什么相似之处? 提示:从陌生到熟悉、共同的事业和理想 笔记:1.友谊是如何建立的 P43 在共同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从陌生到越来越了解和熟悉,逐渐建立了友谊。 议学情境:马克思流亡伦敦时,生活陷入绝境。因付不起房租常遭房东驱赶,一家挤在狭小阁楼,孩子接连因营养不良和缺医少药夭折,他甚至没钱买棺材,只能靠朋友接济安葬孩子。而恩格斯为资助马克思,被迫放弃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