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034566

第1课 《消息二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课件 (共25张PPT)

日期:2025-10-14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18次 大小:1286199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1课,消息二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课件,25张,PPT
  • cover
(课件网) 1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毛泽东新闻作品集》(新华-出卷网-2014年版),原刊载于1949年4月24日《人民日报》。 国民党军队开始全线退却。 1949年4月22日下午 当日夜 毛泽东同志撰写了新闻稿《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及时报道战况,对于瓦解敌军斗志、鼓舞我军士气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字词清单 泄气 督战 要塞 歼灭 无锡 xiè dū sài 【业已】 【锐不可当】 已经。 形容来势凶猛,不可阻挡。 jiān xī 课题解读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二日) 人物 数量 标题概括了消息的主要内容,体现了人民解放军所向披靡的战斗气势。 渡江方式 地点 整体感知 阅读这则消息,找出消息的六要素,完成表格。 1949年4月20日夜到22日22时 何地 何人 何事 何故 如何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分为中、西、东路横渡长江 何时 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 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通读全文,找出这则消息的各个组成部分。 标题 导语 主体 背景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二十日夜起……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都很泄气。(包含于主体中) 细读感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文章导语部分从几个方面总领了全文? 作战兵力 战斗区域 战况 消息主体部分为什么按照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行文?这样安排的详略又是怎样的 渡江时间先后 中路军最早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内容上写得简略。 战役形势和发展趋向 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军接着中路军写,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内容上写得稍详细。最后写东路激战,文势涌起高潮;内容上写得最详细,一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 小结:根据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展开报道,清晰合理。 消息主体部分中对西路军战况的描述,哪些地方体现了作者的主观态度? ①从用词看,描述人民解放军,均用褒义词,如“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描述国民党军队,均用含贬义的词语,如“纷纷溃———“毫无斗志”“甚为微弱”“泄气”等。 ②从称呼语看,称呼人民解放军为“我西路军”“我军”;称呼国民党为“国民党反动派”,称呼国民党军官汤恩伯为“战犯”。 品味语言 删一删:下面句子中红色的词语删掉好不好?为什么?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不好。“不含”这个词准确表明渡江区域中不包括九江这个地方。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 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不好。“至发电时止”,把时间限制在具体、准确的时刻。这些词语都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充满嘲讽蔑视的语气,嘲讽汤恩伯过高地估计了东面防线的坚固性,过低地估计了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 既可见敌人的狼狈,又可体现我军的神勇,感彩鲜明。 尽管时间表述准确,但毫无感彩,且与上文“二十一日”重复。 比较下面两组句子,说一说哪组更好,为什么? 深入探究 请同学们比较这两则消息,体会其“三大特点”。假如你是当时报社的编辑,你认为这两则消息重复吗?能刊发吗? 这两则消息都具备新闻的“六要素”“五部分”,结构完整,层次清楚,而且时效性都很强。 第一则消息,作者仅用不到二百字(不含电头)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