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035292

14.1《促织》 任务式课件(共69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日期:2025-10-08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12次 大小:562237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14.1,必修,语文,高中,统编,学年
  • cover
(课件网) 蒲松龄 【教材分析】 《促织》是《聊斋志异》中的一篇“被耽误的‘史诗级的巨著”。它首先全景式地展现明代皇室尚斗促织,官员媚上,征之于民间,给百姓带来深重苦难,再通过描写小人物成名因被迫交纳促织而备受摧残,饱受生活中苦难和压迫带来的痛苦,但最终通過“子化促织”解除了危机,得享富贵荣华的生活,以喜剧的结局蕴含悲剧的意蕴,从而表达对统治者的讽谏意图。其叙事艺术上主要体现通过叙事节奏的跌宕起伏、叙事时间的预叙、叙事视角的转换带来丛生“悬念”,通过表层喜剧与深层悲剧的差异、巧用词语等形成反讽,给读者带来独特的阅读体验。 【学情分析】 《促织》情节波澜起伏,具有神异色彩,很多学生对此很感兴趣。经过前期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小说鉴赏素养,懂得利用小说“三要素”等传统理论分析文本,阅读文本后能够体验到文本“悬念丛生”“反讽”等叙事修辞特点,但是,用叙事理论鉴赏文本,将小说鉴赏理论与细读文本结合起来的能力较差。因此在授课中,教学中要强调细读文本,将学生的阅读体验与相对陌生的叙事理论建立关联,引导学生学会用叙事学方法分析小说文本。 1.掌握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归纳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象。 2.理清本文情节,总结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 3.把握作品主旨,理解作品的社会意义。 学习目标 作者简介 蒲松龄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清代小说家,出身于一个没落地主兼商人家庭。 蒲松龄天资聪明,学问深厚,19岁参加科举考试,连中县、府、道的第一,但此后却屡试不第,71岁始被补上岁贡生,一生穷愁潦倒,郁郁不得志,饱尝世情,对清初政治黑暗有所认识,但思想比较复杂、矛盾。其身世地位规定了蒲松龄一生的文学生涯,摇摆于文士的雅文学和民众的俗文学之间。 聊斋志异 小说是蒲松龄一生心血的结晶,也是一部以作者书房名称命名的文言短篇小说集。 “聊斋”是蒲松龄的书房名,据说他曾在书房外摆摊招待路人以搜集民间故事。“志”即是“记”,“异”指“异闻”。 多数故事通过描写妖狐神鬼来讽刺现实,寄托孤愤。语言简练,描写细腻,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生动,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色,代表着中国文言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 作品简介 《聊斋志异》故事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爱情故事,占据着全书最大的比重,故事的主要人物大多不惧封建礼教,勇敢追求自由爱情。这类名篇有《莲香》《小谢》《连城》《宦娘》《鸦头》等。 二是抨击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摧残。作为科举制度的受害者,蒲松龄在这方面很有发言权,《叶生》《司文郎》《于去恶》《王子安》等都是这类名篇。 三是揭露统治阶级的残暴和对人民的压迫,极具社会意义,如《席方平》《促织》《梦狼》《梅女》等。 四是阐释伦理道德的寓意故事,如《画皮》。 后人评价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郭沫若 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老舍 “《聊斋志异》虽亦如当时同类之书,不外记神仙狐鬼精魅故事,然描写委曲,叙次井然,用传奇法,而以志怪,变幻之状,如在目前;又或易调改弦,别叙畸人异行,出于幻域,顿入人间;偶述琐闻,亦多简洁,故读者耳目,为之一新。”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写作背景 清初统治者注意整顿吏治,但不能彻底扫除贪官污吏,更不能消灭阶级矛盾与阶级斗争。蒲松龄写作的《聊斋志异》,从侧面反映了清初统治者对人民的镇压与剥削。他用大量篇幅描写了封建官吏横行无忌,豪绅恶霸鱼肉乡里,底层人民大众哀告无门的社会面貌,从而揭示了封建社会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