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036563

统编版八上语文第12课《短文两篇》之《记承天寺夜游》复习检测卷(教师版+学生版)

日期:2025-10-07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75次 大小:83582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统编,复习,学生,教师,检测,记承天寺夜游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检测 一、基础训练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欣然(   )起行。念(    )无与乐者,遂(   )至(   )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相与(  )步于中庭(   )。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盖(   )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1.解释文中加粗加黑的字词。 2.给加点的字注音。 解衣(_____) 起行(_____)  无与乐者(_____)  藻荇(____) 欣然(_____) 遂(_____) 寝(_____) 竹柏(_____) 3.文体文化常识填空: (1)《记承天寺夜游》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擅长诗词、散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记” 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记叙描写,也可抒情议论;,属于_散文的范畴。 4.理解性填空。 (1)贯穿全文的线索是月色(或月光),文中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以对比的手法写作者心情变化的语句是: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3)文中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喜悦;漫步的悠闲。(旷达胸怀)。 5.重点句子翻译。 (1)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就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庭院地面犹如一池空灵澄澈的积水,水中藻、荇交织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个夜晚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不过缺少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6.下列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C ) A.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C.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D.实是/欲界之仙都。 二、阅读理解 1.文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一句写景极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的藻、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和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营造出一种空明澄澈、疏影摇曳的美妙境界。 2.作者为何在初冬寒夜“欣然起行”并寻访张怀民 原因有二:其一,月色美好,激发了作者的审美兴致和“为乐”之情(热爱自然);其二,“念无与为乐者”,体现出他内心的寂寞,而张怀民是与他志同道合、命运相似的友人,寻访张怀民是希望与他.共享这份美与乐(渴望知音)。 3.作者去找张怀民,“怀民亦未寝”句中的“亦”可否去掉,说说你的看法。  不可去掉。怀民与作者同被贬到黄州,“亦”表现了两人同样的境遇。否则就不会有下文共同的感受与情趣。 4.说说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作者的“闲”? 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结尾的“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②“念无与乐者”:可见其很少有人与他交游往来,“闲”。 5.本文最后一段:“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说说句中的“闲”字在全文起什么作用?“闲人”一词有何含义?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闲”字是本文的文眼,“闲人”是本文的点睛之笔。“闲”人含义是:①反映作者身为闲官的现实;②表达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③慨叹世人忙于名利而无闲顾及良辰美景。 隐含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6.文中“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