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沁 园 春 长 沙 毛泽东 学习目标 1.识文体:知晓“词”的基本特点。 2.读秋景:反复诵读全词,注意重音与节奏,分析品味上阙中的意象,体会壮阔深远的意境,分析词中炼字炼句的精妙。(重难点) 3.悟情怀:初步感受毛泽东博大的胸怀与青春豪情。 《沁园春· 长沙》第一课时 词兴起于唐、五代,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始称曲子或曲子词。 词的基本特点:句有定数,字有定声,一般分为上阙和下阕。 词的组成:由标题和词牌名组成。词牌名是一首词的词调名称,决定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 词体知识 读词的上阙,思考:这一段描绘了哪些景物?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诗人抓住了寒秋、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雄鹰、游鱼、霜天等景物,写出了橘子洲头湘江沿岸的独特秋景,构成了一幅湘江秋景图。 一个“看”字,总领七句。 数词,形容词,动词! 意 创作者的思想感情 象 作品中的客观物象 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融合形成意象。 意境 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 如何由意象到意境? ‖“意象” “看万山红遍……鱼翔浅底”中,用得十分精彩的词有哪些?请找出来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词句 精彩用词 表达效果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遍 万———山之多,写出了群山的重叠之态 遍———红之广,写出了树林红得彻底 层、染 漫、透 百、争 击 翔 层———写出了树林因山势起伏而层层叠叠 染———拟人手法,写出了秋景红色之深 漫———写出了江水的溢满之状 透———写出了江水的碧绿清澈之状 百———形容船只之多 争———写出了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 准确地展现了雄鹰在空中展翅翱翔、迅速有力的飞翔身姿 比拟,刻画出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轻快活泼的游动神态 山色 远 近 仰 俯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静景 动景 江景 水底 天空 湘江秋景图 万类霜天竞自由 一切景语皆情语 鱼 鸟 比 拟 红 碧 色彩对比 手法:由远及近、从高到低、动静结合 从哪些角度来描写这些景色的呢? 读 如何理解“万类霜天竞自由”中的竞字? ①竞,竞争、竞赛。万物在秋光中互相竞争,争取自由的生活。 ②动词,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现出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意境开阔。 ③该字艺术性地再现了当时中国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发展的社会状况,富有象征意义。 ④面对自然与人事的“竞”,自然会思考是谁在领导,又是谁赢得了胜利,引出下文“谁主沉浮”的问题。 自然 人类社会 联想 谁主沉浮? 技巧归纳,诗词中常见的写景手法: ①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比拟、夸张、对比、对偶等。 ②观察的角度(视角):由高及低(高低结合),由远及近(远近结合),俯仰结合。 ③感知(感官)的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或通感。(视听嗅味触)视听结合、声色结合。 ④色彩的角度:冷暖色调、明暗对比、色彩绚丽、鲜明、黯淡,富有层次感。 ⑤综合的角度:如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化动为静、化静为动)、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正侧结合。 课堂笔记 学习目标 1.分析下阙“同学少年”的形象特点。 2.体会词人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 《沁园春· 长沙》第二课时 看到这幅湘江深秋的绚丽壮美的画面,作者想到了什么? 为什么作者会发出这样的疑问和感慨?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1925年,我们国家内忧外困,尚在帝国主义铁蹄的蹂躏之下,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 1925年,当时革命形势高涨,群众运动风起云涌,反帝反封建斗争如火如荼。这时候,一方面工业革命运动蓬勃发展,另一方面反动势力为了维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