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年教科版新教材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复习课教案 ———《天气》 【学习目标】 1.能准确说出天气包含气温、降水、风、云等要素,理解各要素特征及相互关联,形成“天气是复杂多变且有规律可循”的科学观念。 2.明晰天气预报的作用及天气对生活、自然环境的影响,认识天气与人类活动、生态系统的联系。 3.通过观察、测量天气要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梳理数据规律,培养逻辑推理和归纳概括能力。 4.依据天气观测结果,合理推测天气变化趋势,发展基于证据的预测与推理思维。 5.熟练掌握气温计、雨量器等工具的使用方法,规范开展气温、降水量测量及风、云观测,提升科学探究的实操能力。 6.激发对天气现象的探究热情,养成认真观察、如实记录、尊重证据的科学态度。 【复习重点】 1.掌握气温计、雨量器等测量工具的规范使用,准确获取气温、降水量等天气数据。 2.识别风的方向和等级、云的类型,理解其与天气变化的关联,读懂天气预报。 3.明确天气对生活、生态等方面的影响,树立科学利用天气的意识。 【评价任务】 单元检测题。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聚焦问题 今天,我们将通过“理一理”、“用一用”两个环节来复习巩固本单元所学内容。 二、温故知新 围绕天气这一自然现象展开教学。从引导学生关心天气入手,逐步深入到认识气温计、测量气温、降水量,观测风、云,再到理解天气预报及天气对人类的影响。教材将科学知识与实践观测紧密结合,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测量、分析等科学探究能力,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天气认知体系,为后续地球科学领域知识学习奠定基础,同时让学生感受科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升科学素养。 三、反馈提升 1.我们关心天气:本课作为单元的开篇,通过观察并描述日常生活中的天气现象,激发学生对天气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在交流分享中,初步认识到天气对生活的重要性,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2.认识气温计:本课通过实物观察和模拟操作,了解气温计的结构工作原理及正确使用方法。在实践中学会读取气温数据,为后续的气温测量活动做好准备。 3.测量气温:分组进行室外气温测量活动,记录不同时间段的气温数据并尝试分析气温变化规律。此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数据分析能力。 4.测量降水量:通过制作简易雨量器学会测量并记录降水量,理解降水量的概念及其对天气预报的重要性。此活动增强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并让他们亲身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 5.观测风:本课通过制作风向标和风力计,学会观测并记录风向和风力等级。在观测过程中,深刻体会到风对天气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6.观察云:抬头仰望天空,观察云的形态、颜色和高度,尝试根据云的特征预测天气变化。此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自然观察经验,还培养了他们的预测和推理能力。 7.天气预报:通过收听、观看天气预报节目,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和重要性。他们尝试自己制作天气预报卡,向家人和朋友传递天气信息,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8.天气的影响:本课通过讨论和案例分析,认识到天气对农业、交通健康等方面的影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分享天气变化给他们带来的便利和困扰,进一步加深对天气重要性的理解。 四、评价检测 1.降水的形式很多,我们常见的有 、 、 。 2.在我们的天气日历中可以用简化的风速等级来划分为 、 和大风三个等级。 3.人们通常把云分为积云、 和 三类。我们根据云量的多少将天气记录为 、多云和 。 4.如图所示,风向标的箭头指向方,此时刮的是 风。 5.从清晨开始,气温慢慢 ,下午2时左右达到最高。然后又逐渐 。(选填“升高”、“降低”) 6.我们一般用 个方位来描述风向。 7.测得降雨量是 32 毫米,今天下的是 雨。 8.常用的温度单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