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037858

八上12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表格式教学设计(2课时)

日期:2025-10-07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71次 大小:2902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八上,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格式,教学设计
  • cover
八上12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学科 初中语文 年级册别 八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短小精悍的散文,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文章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记述了他与友人张怀民在承天寺夜游赏月的情景。全文仅八十余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语言凝练,意境深远。通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描写,展现出月光的清澈透明与竹柏倒影的婆娑之美,体现了苏轼在逆境中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和高雅脱俗的审美情趣。本文是学生理解古代文人精神世界、感受文言文语言魅力的重要文本,也是培养学生文言阅读能力与审美鉴赏能力的关键篇目。 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 了解苏轼的生平经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认识宋代文人寄情山水、以文抒怀的文化传统,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感受古代文人在困境中依然保持高洁志趣与旷达胸襟的精神风貌,理解“闲人”背后的深层文化意蕴。 语言运用: 积累并掌握“遂”“相与”“空明”“交横”“盖”等文言实词与虚词的含义及用法,提升文言文语感。 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并背诵全文,理解文章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夜游过程。 思维能力: 通过品析“积水空明”“藻荇交横”等比喻句,训练联想与想象能力,体会作者化实为虚、以虚写实的高超描写技巧。 探讨“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闲人”的内涵,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理解作者复杂的情感世界。 审美创造: 欣赏文中描绘的月夜美景,感受其空灵澄澈的意境之美,提升审美感知力。 鼓励学生尝试用现代语言或绘画形式再现文中的月夜图景,表达个人审美体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熟读成诵,理解文章基本内容,掌握关键文言词语的释义。 2. 品味“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写景名句的艺术特色,体会其营造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 1. 理解“闲人”一词的丰富内涵,把握苏轼在贬谪境遇下复杂而微妙的情感———既有被贬的失意,又有自我排遣的旷达,更有超然物外的闲适。 2. 引导学生透过简洁文字,深入体会作者在特定人生境遇中所展现的精神境界与审美追求。 方法运用 采用情境创设法,通过播放古风音乐与展示月夜图片,营造清幽雅致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情境;运用合作探究法,组织小组讨论“闲人”的含义,激发思维碰撞;结合讲授法,系统讲解文言知识点与写作背景;实施诵读法,通过自由读、齐读、配乐读等多种形式,强化语感培养与情感体验;融入审美鉴赏法,引导学生从语言、意象、意境等角度深入赏析文本之美。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包含苏轼生平简介、黄州贬谪背景资料、承天寺相关图片、古典音乐片段、文言词语解释表格及课堂练习题。学生需预习课文,查阅苏轼相关资料,尝试朗读并标注疑难字词。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5分钟)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播放古琴曲《平湖秋月》,同时投影一轮明月挂于古寺庭院的图片。 教师缓缓说道:“同学们,请闭上眼睛,聆听这悠扬的琴声,想象这样一幅画面: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一轮皎洁的明月高悬天空,清辉洒满庭院。此时,你正漫步于一座古老的寺庙之中,四周竹柏掩映,树影婆娑。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又会产生哪些思绪?在中国古代,许多文人都曾在月夜下留下动人的诗篇。今天,就让我们穿越千年时光,跟随北宋大文豪苏轼的脚步,一起走进《记承天寺夜游》,去感受那一晚的月色,去聆听那一声轻叹,去体味那一种‘闲人’的心境。” (2)提问激趣,引发思考。 “提到苏轼,你们知道他是谁吗?能说出他的哪些诗句?”待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