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038354

2.2中国的气候第1课时教案(表格式)2025-2026学年八年级地理上册湘教版(2024)

日期:2025-10-08 科目:地理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48次 大小:33039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教版,上册,地理,八年级,学年,2025-2026
  • cover
第二节 中国的气候 本节教材主要包括“气候复杂多样”和“季风气候显著”两部分内容。从“二十四节气”的文化现象切入,揭示其背后的天文原理,再延伸至气候的复杂多样性、气温与降水的时空分布,到温度带与干湿地区的划分,最终落脚于人类对气候的适应,形成“现象—原理—应用”的完整逻辑链。 通过对比南北气温差异、东西降水差异,引导学生理解中国气候的“空间分异规律”,结合中国温度带的划分示意图与中国干湿地区的划分示意图,要求学生说出各温度带包含的主要地形区,强化学生的区域认知。教材将气候要素(气温、降水)与人类活动(农业熟制、葡萄干晾制)、生态环境(珍稀动物分布)关联,体现人地协调观。活动设计“对比广州、武汉、哈尔滨、乌鲁木齐4个城市的降水季节变化”,要求学生整合空间分布与时间变化,体现综合思维。教材设置多项读图任务(如勾画0 ℃等温线、描绘年等降水量线),培养学生数据提取与地图分析技能,体现了地理实践力。 八年级学生已初步掌握地球公转与自转的基本规律、中国地理概况(地理位置、地形地势),并具备简单气候概念(如气温、降水)的认知基础。但对“活动积温”“季风环流机制”等抽象概念理解不足。 八年级学生已具备初步的地理思维与读图能力,但需通过具象化教学、分层任务及实践活动,突破抽象概念与综合分析难点,同时以生活化案例激发兴趣,最终实现从“气候知识记忆”到“人地关系理解”的素养提升。 【内容要求】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核心素养目标】 区域认知: 能够识别中国主要的气候类型及其分布区域,了解不同区域气候的特点和差异。 综合思维: 1.综合分析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地势等因素,说明其对我国气候特征形成的影响。 2.运用气温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等地理图表,归纳气候特征,并解释气候要素对农业生产的利弊。 地理实践力: 1.通过对中国1月、7月气温分布图的判读,归纳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并能初步分析其形成原因。 2.通过对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和降水量逐月分配图的判读,归纳出我国年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点,并能初步分析其形成原因。 人地协调观: 学生能够理解中国不同气候类型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树立因地制宜、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中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2.中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成因。 3.季风气候的特点及其成因。 难点: 1.有关气候图的分析研读。 2.中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成因。 3.季风气候的成因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第1课时 气候复杂多样   课题 气候复杂多样 教学 步骤 过程与方法 设计意图 导 入 新 课   展示中国南北冬季景观对比图(如黑龙江雪景与海南椰林),提问:“为什么中国冬季南北温差如此大 夏季是否也存在明显差异 ” 中国南北跨度大,地形复杂,气候差异显著。接下来我们通过读图探究我国冬季和夏季的气温分布规律。   展示我国南北冬季景观对比图,直观感受我国气候的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 学 过 程 一、冬季气温分布特点及成因 展示中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完成以下任务: 1.用红笔勾画0 ℃等温线,观察其走向,看看它与哪些重要地理事物的分布大致吻合。 2.读出图中等温线数值,并找出冬季气温最低和最高的地区,它们的气温范围分别是多少 南北温差约是多少 教师总结: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0 ℃等温线大致经过秦岭—淮河线,秦岭—淮河线以北地区冬季寒冷、河流结冰。 活动1:冬季南北温差大探因 展示冬至日昼长和太阳高度角、中国地形图和冬季风示意图,阅读教材“中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的原因”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北方冬季太阳高度和昼长与南方有何差异 2.冬季风从哪个方向吹来 北方为何更寒冷 3.山脉如何影响冬季风的强度 教师总结:北方地区比南方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