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038356

2.2中国的气候第2课时教案(表格式)2025-2026学年八年级地理上册湘教版(2024)

日期:2025-11-01 科目:地理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42次 大小:19949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教版,上册,地理,八年级,学年,2025-2026
  • cover
第二节 中国的气候 本节教材主要包括“气候复杂多样”和“季风气候显著”两部分内容。从“二十四节气”的文化现象切入,揭示其背后的天文原理,再延伸至气候的复杂多样性、气温与降水的时空分布,到温度带与干湿地区的划分,最终落脚于人类对气候的适应,形成“现象—原理—应用”的完整逻辑链。 通过对比南北气温差异、东西降水差异,引导学生理解中国气候的“空间分异规律”,结合中国温度带的划分示意图与中国干湿地区的划分示意图,要求学生说出各温度带包含的主要地形区,强化学生的区域认知。教材将气候要素(气温、降水)与人类活动(农业熟制、葡萄干晾制)、生态环境(珍稀动物分布)关联,体现人地协调观。活动设计“对比广州、武汉、哈尔滨、乌鲁木齐4个城市的降水季节变化”,要求学生整合空间分布与时间变化,体现综合思维。教材设置多项读图任务(如勾画0 ℃等温线、描绘年等降水量线),培养学生数据提取与地图分析技能,体现了地理实践力。 八年级学生已初步掌握地球公转与自转的基本规律、中国地理概况(地理位置、地形地势),并具备简单气候概念(如气温、降水)的认知基础。但对“活动积温”“季风环流机制”等抽象概念理解不足。 八年级学生已具备初步的地理思维与读图能力,但需通过具象化教学、分层任务及实践活动,突破抽象概念与综合分析难点,同时以生活化案例激发兴趣,最终实现从“气候知识记忆”到“人地关系理解”的素养提升。 【内容要求】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核心素养目标】 区域认知: 能够识别中国主要的气候类型及其分布区域,了解不同区域气候的特点和差异。 综合思维: 1.综合分析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地势等因素,说明其对我国气候特征形成的影响。 2.运用气温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等地理图表,归纳气候特征,并解释气候要素对农业生产的利弊。 地理实践力: 1.通过对中国1月、7月气温分布图的判读,归纳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并能初步分析其形成原因。 2.通过对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和降水量逐月分配图的判读,归纳出我国年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点,并能初步分析其形成原因。 人地协调观: 学生能够理解中国不同气候类型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树立因地制宜、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中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2.中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成因。 3.季风气候的特点及其成因。 难点: 1.有关气候图的分析研读。 2.中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成因。 3.季风气候的成因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第2课时 季风气候显著 课题 季风气候显著 教学 步骤 过程与方法 设计意图 导 入 新 课   展示王之涣《凉州词》诗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诗中“春风”指的是什么风 为什么“春风”到不了玉门关 承转:诗中的“春风”其实是地理中的夏季风,玉门关位于非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小,气候干旱。今天,我们就来揭秘中国的季风气候为什么如此显著,以及它对我们的生活生产有什么影响。   通过古诗与地理知识的结合,激发学生兴趣,引出季风主题。 教 学 过 程 一、季风气候的类型及分布 展示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复习提问:我国气候的总体特点是什么 有哪些气候类型 学生回答,教师纠正补充。 承转:季风气候区占我国总面积的一半以上,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与生产。 展示中国主要气候类型分布图,要求学生观察并描述三种季风气候的分布范围。 教师总结: ·热带季风气候:云南南部、台湾南部、海南岛。 ·亚热带季风气候:秦岭—淮河以南、横断山脉以东。 ·温带季风气候:华北、东北地区。 承转:我们了解了季风气候的分布范围,但为什么季风气候能覆盖如此广大的区域 接下来,我们通过对比冬、夏季风的特点,来探究季风区的范围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学生分小组展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